入伏一来,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35℃以上的高温,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40℃以上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度之高,连刷历史记录。在如此猛烈的“蒸烤”模式下,空调、冰水、西瓜,自然成了人们消暑降温的首选之物。事实上,有些“消暑降温”方式,虽能一时让人凉快舒适,但却会使人们不知不觉误入歧途,招来一身病痛。
误区一:用空调长时间降温。诚然,在“蒸烤”模式下,用空调降温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如果长时间依赖空调降温,就会引发“空调病”,使人浑身酸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有时还由于鼻腔过于干燥而诱发鼻出血,或者发生感冒、发烧,甚至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和肠胃炎等疾病。因此,夏伏时节,用空调降温,不宜时间过长,室内温度也不要低于27℃,室内外的温差最好不要超过8℃。开空调的房间不要长期关闭,要保持经常通风,增强空气流动,防止引发疾病。
误区二:电风扇直吹人体。炎热时节,为了快速祛火降温,有些人用电风扇直吹身体,已达到凉爽的效果。殊不知,如果经常这样做,就会使人出现打喷嚏、流鼻涕、乏力、头痛、头晕、失眠、肩痛、食欲不振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扇病”。要预防“风扇病”,就要科学使用风扇。首先,使用的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以30分钟到1个小时为宜,并且转速不宜太快;其次,电风扇不要直对着人体吹,也不要距人太近,吹一段时间后,应调换一下风扇的位置,以免局部受凉,落下病根。
误区三:出汗后洗冷水澡。夏天气温高,很多人喜欢在运动或工作过后立即冲凉水澡。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锻炼或劳动后,人体处于代谢旺盛、产热增多的状态,肌体皮肤血管扩张增加散热。这时如果立即洗冷水澡,皮肤受到冷刺激,会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影响散热通路,反而会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同时,在肌肉疲劳、紧张度增加的情况,受到冷刺激,还可能引发抽筋等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夏季出汗后,用温水擦洗,这样,皮肤表面受到温热的刺激,更利于毛孔张开,热量就会更多更快的散发出来,人体很快就会感到凉爽舒适了。
误区四:吃冷食喝冷饮。为了防暑降温,许多人喜欢吃冷食、喝冷饮。这是一个误区。炎热的夏季,人体实际上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如果贪吃冷食贪喝冷饮,就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因此,专家建议,夏季饮料还是以热饮为主,不要贪凉,以免使身体健康受损。在诸多的饮品中,白开水是最好的饮用水,既能迅速解渴,又不会引起肠胃不适,还有调节体温、输送养分及清洁肠道的功能,对于促进细胞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和维持电解质平衡,都是大有好处的。
误区五:夏伏猛吃“苦”。炎热夏日,“苦”味食物虽然味道上不是那么适口,却是祛火排毒的健康食品。譬如苦瓜,含丰富的维生素B1、维生素C及矿物质,性寒味苦、入心、肺、胃,具有清暑解渴、降血压、血脂、养颜美容、促进新陈代谢等功能。长期食用,能保持精力旺盛。但并不是每个人都适于吃“苦”味食物的。学龄前儿童、脾胃虚寒者、孕妇等一些特殊人群,不宜多食和生食“苦”味蔬菜。
总之,在“蒸烤”模式下,防暑降温,既要多管齐下,科学应对,也要针对不同人群和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切不可只图一时的凉爽,给身体埋下隐患的种子。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