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凯风独家:透过“七夕节”,看中国传统文化对东亚的影响

作者:凌云志 · 2017-08-28 来源:凯风网

  今年的七夕节在8月28日,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是华人地区及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传统节日。它发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们在庭院向织女乞求智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主要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有的人们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后来它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的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现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七夕节的来历后来与民间流传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的渊源最早记载于春秋,不过那时的七夕,只是一种对牵牛星与织女星的祭祀而已。只是到了汉代,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了起来,并使之正式成为广大妇女的节日。时光穿梭,斗转星移,历代的七夕节也在不断发展演变,并被人们赋予了新的内容。

  在今天,同是中华文化圈的日本、韩国依然存在着中国的七夕节。

  据说七夕的风俗,是在奈良时代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把七夕的日子,由中国的农历七月初七改为公历的七月七日,不过还是有少数地区继续沿用中国农历七月初七。提到七夕,人们即会联想到牛郎与织女见面的那一天,这个牛郎织女美好的传说在日本也是广为人知。与中国不同的是,日本自江户时代在七夕这一天便开始了一种特殊活动,就是妇女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带有一根线的纸签上,然后把写好的这张纸签系在竹枝上。她们相信:这样,自己则会如愿以偿了。这种做法只有日本存在,在别的国家是没有的。由此可见,日本人对于他国文化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按照自己民族的习俗去吸收,并将他国的文化融入到自己民族生活之中。

  除了日本,在东亚的韩国,也有着七夕佳节。在韩国,七夕的日子也是农历七月初七,它又被称作七夕祭,龙王祭。

  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本是中国习俗,后传到韩国,恭愍王(高丽第31代王)跟蒙古王后一起祭拜牵牛(牛郎)和织女星,并在那天把俸禄发给百官们,到了朝鲜王朝,在宫廷里摆宴会,给儒生们实行节目制的科举。

  韩国的七夕风俗与中国有些差别。在七夕那天,各个家庭都摆着麦煎饼和当年第一次收获的水果,女人们在酱缸台上摆着井华水(早上担的第一桶井水),在盘子里装着灰,抹平放在那上面,祈求自己有针线活的手艺,祈求家人长寿,祈求家庭平安无事。而且韩国有些地方在那天也祭拜,举行祈求丰收的田祭。在中部地区有“迎接七夕”的风俗,这是一种让巫婆祈求子女安然无恙的仪式。

  另外,在韩国,七夕也有晒书曝衣的习俗,因为到了七月,暑期刚过,农家农活结束,阴雨季节也已过去,所以,人们都通常把家里的衣物拿出来晾晒,文人们也把自家的书籍拿出来晒晒,以免发霉。这个习俗与中国古代有相似之处。在中国,读书人把七夕节叫做“魁星节”,也称作“晒书节”,这是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寥若星辰,每一项都闪耀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光芒,散发着诱人的魅力,它随着我们先祖的足迹漂洋过海,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东亚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图片来源与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