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天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水滴体育场
8月27日晚8时,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开幕式在天津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水滴体育场开幕。这是中国体育体制改革之下承载历史进程的一次全新的全运会,也是全民参与最广泛的一届全运会。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回眸这届开幕式的四大亮点。
亮点一: 文体展演美轮美奂
本届全运会开幕式的文艺展演由序幕潮起千帆和分别反映天津迎全运(百年呼唤)、健康中国、迎接未来(领航未来)的三幕展演组成。在节俭、绿色、精彩的前提下,全运会全程全屏采用最先进的激光投影技术,加上与表演者的动态结合以及与场外高大建筑灯光秀的合成,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激情震撼。这是历届全运会、甚至奥运会开幕式展演都没有使用过的一项高科技创新技术。
在开幕式上,扮演本届全运会吉祥物“津娃”的小演员从天而降,与场中央的智能机器人“优友”一起去“看”全运会。而此时,地面用3D技术呈现的《潞河督运图》缓缓展开,一艘漕船从画中驶出,在京杭大运河南北运河段交汇的三岔口,天津诞生了,并因漕运而兴盛。大运河畔,杨柳依依。一幅巨大的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在光影的衬托下缓缓升起。幻彩纷呈,一幅由光影配合的天津之眼、天塔、音乐厅、世纪钟、津塔等标志性建筑出现在观众眼前。扮成“三大球”“三小球”的一群小朋友来到舞台中央,配合地面的3D光影效果,足球、篮球、排球熠熠生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同时,在光影和舞蹈的烘托中,高铁化身为飞机,插上了翅膀和尾翼,在璀璨的夜空中,向着美好的未来翱翔。天津芭蕾舞团、天津杂技团等专业演员的加盟,更使得展演锦上添花。……
在这里,我们享用了一场声光电的盛宴,经历了一次穿越古今、对话时空的新奇炫体验。
亮点二:群众参与热情高涨
本届天津全运会开幕式的文艺展演总时长大约45分钟,参演人数约在6000人多名。其中参演的专业演员不到60人,其他均为志愿者。整个开幕式文体展演年龄最大的演员75岁,年龄最小的只有6岁,最大限度给天津老百姓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更好地诠释了体育与健身、健康与小康的关系。历史性地把群众体育项目吸纳进全运会,19个群众比赛项目(含126个小项)。据组委会统计,群众比赛项目经过层层选拔,直接参加海选和各种选拔的运动员已经超过千万人,进入全运会决赛7712人。截至27日,17个群众项目比赛已经结束。本届全运会真正实现了践行全民全运、健康中国理念,让全运成果惠及人民。
亮点三:点火仪式别具特色
所有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火炬传递,都是众人瞩目的焦点。21时30分,场内火炬传递及主火炬点燃仪式开始。第十三届全运会群众项目太极拳比赛女子规定孙式太极拳73式冠军得主、首位夺得全运会群众比赛金牌的天津选手——解乒乒,担任首棒火炬手。接着,天津女排主教练王宝泉接过火炬,一路奔跑,将火炬传递带上观众席(在全运会开幕式历史上的首次)。随后,全国道德模范栗岩奇、原天津女子柔道运动员佟文、中国男子体操队原队长陈一冰相继在观众席上继续传递火炬。最终,当第五棒火炬手陈一冰手持全运圣火跑向主火炬塔,火炬传到了“津娃”手中,“津娃”与智能机器人“优友”共同点燃主火炬。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在文化与科技的交握里,全运圣火的光芒划破水滴的夜空。
亮点四:天津元素引发共鸣
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众多曲艺形式发源、兴盛和发展之地,开幕式中最大限度地展现天津地域文化特色。《潞河督运图》、杨柳青年画、海河浪花、天津之眼……一系列天津元素的全新表达让观众感觉既熟悉又新鲜。回荡在开幕式上的《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成为新中国的时代强音,至今为人们所传唱。天津不仅有音乐的故事,也有体育的渊源。作为中国近代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之一,天津开创了中国近代体育的若干第一,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能派人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派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够举办奥运会?”从此以后, 体育梦想从这里起航。从无到有,百年前,天津曾经记录中国近代体育的沧桑过往;从弱到强,百年后的今天,天津正在见证波澜壮阔的体育强国梦想。
(部分内容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西甲-皇马爆冷平瓦伦西亚 阿森西奥梅开二度阿根廷老头续约归来!回顾妖刀生涯经典 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在天津开幕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