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凯风独家:聚焦新教材改革的三大看点

作者:山不孤 · 2017-09-04 来源:凯风网

 

新编的义务教育新教材

  9月1日,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教育部和专家表示,2018年将覆盖小学、初中一、二年级,2019年所有年级全部使用统编教材。重在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让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新教材改革的三大看点。

  看点一:价值导向正确

  教材强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融入、有机渗透,充分贯彻中央精神,体现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

  1.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驱动力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外驱动力的力量之源。

  《道德与法治》介绍了传统节日、民歌民谣、传统美德、民族精神、古代辉煌科技成就等内容,重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语文》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体裁多样。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还有一些文言文。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历史》主要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体现,内容涵盖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方面,涉及的历史文化名人40多位,科技文化著作有30多部。

  2.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教育是鼓舞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奋发图强,积极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巨大动力。

  《道德与法治》通过讲述革命领袖、英雄人物、革命事件、革命故事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语文》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小学约40篇,初中30多篇。既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也有江姐、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以及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历史》专门有两册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全民族抗战到最终胜利14年的史实,强调了中国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看点二:选文选材精当

  教材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将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法纳入教材,做到传授知识、启迪思想和陶冶情操的统一。

  1. 精选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的内容

  《道德与法治》从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生活场域逐步拓展,突出德法兼修,强化实践体验。小学涉及到了30多部法律法规,初中涉及到了50多个法律法规、6部条例和司法解释,六年级和八年级设置了法治教育专册。还有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题,并专门设置了中国梦、总体国家安全观等专题。

  《语文》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文化精华,选取来自不同国家的名家名篇。选文涉及革命领袖和历史人物如列宁、高尔基,科学家如居里夫人、法布尔,自然和人文景观如荷兰的牧场、埃及的金字塔。选入的知名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培根的《谈读书》、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等。

  《历史》注重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国家主权和海洋意识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内容。揭示出自秦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以史实为依托讲述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南海诸岛等作为我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渊源。

  2. 贯穿新思想、新理念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加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语文》通过精选人文主题和典范文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历史》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了解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同时,从历史发展演进的角度,通过具体、丰富的史实,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及现实意义。

  看点三:科学新颖合理

  1. 编排合理,图文并茂

  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同一生活领域内,按照学习难度的不同,采用由近及远、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原则的编排方式。

  初中《道德与法治》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展开编排。在教材呈现方式上,遵循如下逻辑结构:一是经验导入——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与较为典型的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二是聚焦主题,正面陈述有一定知识支撑的观点、原则;三是揭示矛盾、深入分析,并有相关行动方法的指导。

  《语文》一至六年级每册6-8个单元,由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组成。七至九年级每册6个单元,包含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各单元穿插安排“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课外古诗词诵读”等栏目;八至九年级每册还设置1个“活动·探究”单元,突出任务性学习理念。

  《历史》按照“点”“线”结合的方式编排教学内容。每课以正文为主体,辅以功能性栏目,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

  2. 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

  小学《道德与法治》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与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生活、我们的共同世界。初中《道德与法治》围绕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世界,设置情境或活动导入,聚焦主题,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

  《语文》适度降低了汉语拼音教学的难度,重在听、说、读、写基本知识和能力。随着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程度,又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以文化人。

  《历史》注重学生的感受观察和理解,依靠课后活动,引导学生今昔对比,通过联系、分析、比较,来强化对于历史的理解以及认识历史的能力培养。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