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原创】连邓小平都钦佩的人 这个人是谁

作者:成碚 · 2017-09-08 来源:凯风网

  2014年7月20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频道特别邀请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剧中革命家后代邓小平之女邓榕等做客“口述党史”栏目进行独家视频访谈。邓榕说,父亲邓小平在说到留法勤工俭学经历的时候,当时革命组织的领导者,第一是赵世炎,第二是周恩来。我父亲当时年龄小,他参加组织以后,对赵世炎和周恩来是由衷地钦佩和折服。

    赵世炎 

  2012年6月26日在CCTV1播出电视剧《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该剧以二十世纪初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时代背景,讲述了青年时期的周恩来、邓小平、赵世炎、蔡和森等社会主义革命先驱与伟人在法国艰辛寻求救国之道并最终走上共产主义革命道路的故事,让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因为赵世炎在这个电视剧里面是光彩夺目的,所以很多人都变成“世炎迷”,甚至在网上成立了一个“世炎党”。一时间荧屏掀起了一股红色剧之风。

  《我们的法兰西岁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26岁的赵世炎英勇牺牲时,他的头被刽子手砍了下来,身体依然在那屹立,这场景让无数的观众“泪奔”。

  赵世炎,重庆酉阳人,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和早期领导者之一。参加过著名的“五四运动”,与周恩来等一起在法国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回国后领导过震惊中外的上海三次工人大罢工,成为当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1927年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牺牲。

  毛泽东:“四川的同志中,赵世炎影响最深”。 

  1901年,赵世炎出生在一个小地主家庭,从小被乡人公认“聪颖好学,少年老成,知识见地远超同龄人”。16岁时,赵世炎通过其三哥同学的介绍,结识李大钊,并有幸与毛泽东见面。幼时遇事敢于“出头”的他,走上革命工作中,依然有自己的“个性”。2011年《新京报》有文章记载,赵世炎曾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批驳胡适。有一次,胡适亲自登门造访,两人展开辩论。最后,胡适无法说服赵世炎,起身告辞。大姐赵世兰回忆,当时二哥赵世珏认为世炎思想“过激”,兄弟俩辩论。赵世炎说:“我们的行动是时代的潮流,青年人多年受压迫,不能不动,动起来不能不激烈”。

  在李大钊等革命领袖的影响下,赵世炎逐渐成长成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据史料记载,赵世炎参加的革命运动主要有: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赵世炎积极投身于“五四”运动,当先为附中学生会干事长。

  1922年,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任中央执委会书记,随后又任中共旅欧总支部委员和中共法国组书记。

  1923年3月8日,与陈延年、王若飞等带领一批青年前往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被选为中共旅莫支部委员。

  1924年7月,应李大钊要求,赵世炎回国工作,他先后任中共北平地方执委会委员长,中共北方区执委会宣传部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主任。

  1925年10月,在内蒙古地区农工兵大同盟代表大会上,赵世炎当选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书记。

  1926年,化名施英,在上海连续发动了一百多次罢工斗争。

  1926年10月至次年3月,和周恩来、罗亦农等组织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7月2日,因叛徒出卖,赵世炎不幸被捕,19日,英勇就义于上海龙华枫林桥,时年26岁。

  年轻时期的赵世炎,就有诸多壮举,难怪多年以后的毛泽东回忆说,“四川的同志中,赵世炎影响最深”。

  邓榕:赵世炎留法时地位高于周恩来。

  据《人民网》刊载,在法国勤工俭学的那段日子,赵世炎等共产党人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只能吃点面包,煮点面条。他们从来不在乎地位,没有地位观念。比如说在法国,赵世炎比周恩来地位高,周恩来比陈延年的地位高。但回国工作后的赵世炎,工作在他们之下,但他并不在乎。没有地位观念,忘我拼搏干革命,这就是早期共产党员的特点。回国后的赵世炎,积极参加革命工作,多次领导工人武装起义,被捕后,尽管敌人使尽种种酷刑,直到叛徒当面指认,赵世炎才承认自己就是共产党员“施英”。据《新京报》刊载,赵世炎英勇就义时,刽子手第一刀砍下去的同时,赵世炎奋身跃起,大呼“共产党万岁”,结果这一刀砍在腰间。刽子手大惊,随又连砍数刀,将赵世炎的头颅砍下……

  只求奉献,不求索取。赵世炎的高风亮节,一直被世人深切还念。2009年,赵世炎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赵世炎烈士位于重庆的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82年邓小平为烈士题写了“赵世炎同志故居”,瞻仰者络绎不绝。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本链接按此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悠然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