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徽派牌坊种类多 造型华美有韵味

作者:葛克平 · 2017-09-18 来源:凯风网

  走进徽州,最给人感到突兀和震撼的景致,是蓝天下寂寞站立的牌坊。据记载徽州宋、元、明、清以来,竖立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牌坊1000多座,经过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战乱损毁,据专家考查统计,微州现存宋代以来的古牌坊尚存一百一十八座。徽州牌坊种类很多,在封建社会为功名、孝义、科第、百岁、贞节等所立的物化象征建筑物。其实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有牌坊,却怎么也没有徽州如此数量之多、建造之华美的牌坊。为传承微建历史文化,微州文化园从微州一府六县的城乡各地尚现存的牌坊中,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精华,在园内复制了十多座共人们观赏和研究。

 

  文化园内收集的幑州现存百余个牌坊的精萃,选择有代表性的复制成园,共人们观赏研究。  

 

  明清时,微州人文荟萃,加之微商实力雄厚,树牌立坊日益鼎盛,使这里的选坊工艺,变得愈来愈为精美考研。  

 

  看到了牌坊,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而周围的那些静静的马头墙微民居与自然生态环境辉映于一体,彰显了微派建筑的独特风格。   

 

  牌坊文化的发展是与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是有机的渗透到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中。从历史文化到建筑形式、从雕刻纹饰到材质的运用、从个体形象到群体布局等方面,不同程度表现了古代的文化内涵、传统礼仪、伦理道德、理想追求等在牌坊文化上的反映。  

 

  牌坊起初是作为建筑的附属品及装饰品而出现的建筑单体,在经过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其样式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成为了一种纪念性的象征。这也是老百姓对人生理想的一种物化反映,反映了百姓对家庭祈求平安、对人生祈求富贵、对生命祈求长寿的吉祥观念。牌坊不仅是装饰纹样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封建“礼制”的一种表现形式。  

 

  牌坊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缩影,是民间艺术、纹样装饰的物质载体,是民间建筑中最为考究、装饰手法最为繁多、装饰艺术最为精美的建筑体现,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丰富多样的造型、色彩艳丽的彩绘、实用美观的功能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的精湛和深远的民族文化,从而形成具有特色性质的牌坊文化。  

 

  微州牌坊,是古代劳动人民辉煌的创造和勤劳累积所留下一份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它的研究和分析将有利于探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风貌。  

 

  晋代大文学家、诗人陶渊明当年曾隐离潜口不远的黟县(世称桃花源),宋元之间,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高洁之人,在潜口村立了这座渊明旧里坊,原牌坊以在元代毁于火,这是根据记载复原的。  

 

  徽商当时在全国很有名气,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四世一品坊”四柱冲天式功名牌坊。乾隆皇帝开设四库全书馆,曹文埴为《四库全书》总裁之一,深得乾隆皇帝的宠信,称赞他说“文埴等不徇隐,公正得大臣体。”为褒奖户部尚书曹文埴祖孙四代而敕建。  

 

  古牌坊,宣扬和倡导的是一种封建伦理精神。作为伦理纲纪的物化建筑,古石牌坊,更多的担负着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他们宣扬的道德、取舍的“伦理”、旌表的人物、“爱憎分明”。  

 

  古微州的牌坊大多数是用微州山里的花岗岩和青岗岩精雕细琢壘制成特有风格的石雕牌坊。  

 

   徽州牌坊,多是“御制”、“圣旨”、“恩荣”、“敕建”等形式批准建造的,统治者用以教化、嘉勉、表彰臣民。建造牌坊,开始是为了一种纪念,后来上升为一种荣耀,最终演变成了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  

 

  1 徽州古牌坊,在徽州建筑艺术中,被誉为“古建三绝”之一,数百年来,这种凝固着理学精神的象征物,曾目睹了古徽州多少年的历史沧桑和浮华变迁,这种看似荣耀、貌似神威的历史见证物,一直在对后人诉说着曾经的那些人和事、曾经的那些辉煌历史与记忆。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蔚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