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去了一趟西部摄行。那天,冒着大雨,踩着泥泞的山间小路,在一片杂草丛生的乡野里,我们去探访了一个正在保护和需要修缮,未对外开放的泾州罗汉洞石窟。
罗汉洞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始建于北魏的佛教石窟寺。它是中国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批石窟。关于石窟的规模,清乾降《泾州志》录有李植元《罗汉洞》诗:“佛阁高浮碧水涯,氛浓团殿散晴霞。登峰放眼藤萝洞,千顷琉璃十丈花”。
诗意说,“佛阁高浮”在巨大的水面之上,“团殿”与神秘的烟雾,登高满眼尽是洞,“千顷琉璃”写出了石窟外豪华宏大建筑物。这首诗写尽了罗汉洞石窟寺的面积、规模,它东西长五华里。
罗汉洞座落在罗汉洞乡罗汉洞村的红砂岩壁上,有上下两层,在长约2公里的地段上存有上百个窟龛。
罗汉洞主窟清霄洞,是一座平顶四柱式方形窟,面积近100平方米,东面墙壁上残存的壁画浮雕上(初步考证为宋代),生活场景、人物形态都很鲜活,四个方形柱上彩绘浮雕佛像形象威严。
在入口处,有清朝光绪年间重修的记载。在洞口外面,还肃立着一座高约6米的大佛,风吹日晒,泥表已经脱落,但石胎还基本完整。而距洞西10多米远的16罗汉洞里,罗汉早已不知影踪,只留有16个佛龛。
据当地人介绍,原来这里有百个石窟及佛像,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遭到破坏;2000年修建312国道凤嵋段时残存的石窟再次遭毁。目前仅余不到10个窟龛。
在罗长公路(从罗汉洞到长庆桥)路边的石崖上,露天的石佛雕像抬手就可够着,由于长期风化,已开始剥落酥化。更有许多石窟处在泾河河滩边缘,已经被沙石淤泥填塞,还有数十个石窟由于六十年代修堤坝被掩埋堤坝下。就连南石窟寺也存在山 体裂缝渗水,窟中潮湿风化的问题。
我用相机拍下了罗汉洞现在仅存的一些雕佛,感叹古人工艺水准和当时的文化繁荣。它是见证人类佛教文化史兴衰过程的规模令人震惊的物质文本。罗汉洞石窟分布在泾川百里之间,直线不足百里,石窟开在泾河两岸及南北沟内的两岸石崖上,故长廊是“非”字型,以实际距离相加,则超过了百里。从长安至罗马的丝绸之路上,以路的概念曾经存在的原创的建筑、路标全没有了,有的也只是点的形式。而泾川百里石窟长廊是一百里原生形态的丝绸之路,凿在石崖上的石窟,千年依旧,它是丝路的里程碑、路标。丝绸之路的“路”——就沿着石窟中间的泾河川(古为回中道,今为312国道)东下长安,西上罗马。
以原生形态的古丝绸之路的概念或遗产看它,它可能只是整个丝绸之路的一个坐标,不过,从人类遗产的角度来说,它又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所以,保护罗汉洞不仅是泾川当地人的责任,也是我们全人类共有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