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今山东济南),出生于宋朝南迁之后,深受金人奴役的痛苦,所以从小便立志要与金人对抗到底,将金人彻底赶出中原。
辛弃疾21岁时参加义军抗金,投于山东抗金将领耿京旗下。因为辛弃疾非常善于放诗文,耿京就任命他为掌书记,专管文书事物。后来辛弃疾劝说耿京南迁,与南宁皇朝一起对抗金失,耿京同意了他的意见,派他南下与南宁朝廷联络。宋高宗非常高兴北方抗金遗民南迁,于是嘉许了辛弃疾,封他为天平军节度掌书记,封耿京为节使。辛弃产带着高宗赐给耿京的官印回到山东,却发现耿京已经被部下张安国、劭进危害了,并且还投降了金国。辛弃疾对部下说:“如今主帅已经被杀,我们怎么向朝廷交差?”于是亲率一队骑兵,连夜闯入金军的大营,张安国正和金兵将领喝得酝酿大醉,辛弃疾将张安国缚在马背上,闯出了金营,直奔南方而去。金兵在后面穷追不舍,辛弃疾七天七夜不下马,将张安国带到高宗面前并处死他。
此后辛弃疾就一直在南方做官,等待朝廷北伐金国的机会,但是南宋王朝始终偏安江南,没有抗金的打算。辛弃疾多次上书请求北伐,都没有得到答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辛弃疾经常被派往南方诸省去剿灭盗寇。这一期间辛弃疾填写了大量的词,词作抒发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悲伤,他的词风格刚健,充满了慷慨悲壮的情怀,成为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作。
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一带生活了20多年直到终老,对那里充满了感情,还创作了许多风格清丽的田园词。但是不能北伐回归故土是词人一生最大的创痛,以致于他病逝时连声大呼“杀贼!杀贼!”悲怆之情令人扼腕。就这样,一位满怀爱国情怀、对中原故土充满眷恋之情的大词人、爱国志士在异乡含恨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这首词正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壮烈和悲凉、理想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在梦中驰骋杀敌,在醒时发出悲叹。这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民族的悲剧。而作者的一腔忠愤,无论在醒时还是在醉里、梦中都不能忘怀,是他高昂而深沉的爱国之情、献身之志的生动体现。
辛弃疾病逝后,因为无法葬回故乡,所以人们将他葬在铅山的阳原山腰上。令后人感叹的是,辛弃疾去世后一年,还遭到奸人的诬陷,朝廷下旨削去了辛弃疾的爵号,辛弃疾的子孙被迫四处逃亡。直到25年后,朝廷才降旨为他平反昭雪,追赠光禄大夫,重修辛弃疾的墓地,并且还修建了一座墓园,增设了金字碑、神道、石像生和僧舍。有一年,一位叫许枋的官员去拜谒辛弃疾墓,晚上在僧舍里过夜。刚一到晚上,谢枋就听见僧舍里的大殿里有人在大声呼喊,声音如泣如诉,好象在诉说心中不平之事,出去一看没有人,到了半夜都没有停止。谢枋感念辛弃疾际遇坎坷,猜想也许是他的灵魂在地下无法安息,于是连忙起身,点上蜡烛,连夜奋笔疾书,将这些感慨记录下来,准备第二天去坟前祭拜,文章刚刚写完,大殿里的声音就停止了。后来谢枋将这件事禀告了朝廷,朝廷纪念辛弃疾的忠贞,于是辛弃疾死后68年,加封为“少师”,谥为“忠敏公”。
辛弃疾就是这些反抗群中杰出领袖,但是残酷的现实让这位铁骨铮铮的英雄最终只能遗恨而终,终生都无法达成救国的愿望。尽管辛弃疾的墓后来得以重修,但是今天辛弃疾的墓还是被人们所忽视甚至遗忘。铅山阳泉山上的辛墓非常破败,墓园早就没有了踪影,沿着古旧的石阶拾级而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低矮的古坟,坟头四周长满了野草,坟前的石碑已经剥落得看不清字迹了,仅能辨认出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辛弃疾与岳飞一样是著名的抗金英雄,在文学成就上也是鲜少有人能及,但是依然与普通的百姓墓一样默默不为人知,更不能与岳飞、苏轼等人的坟墓规模相提并论。
辛弃疾就这样寂寞地躺在异乡的土地上,如今家乡虽已摆脱了沦陷的境地,但是他依然不能归去、游人来到这里的时候,无一不为之叹息。也许只有那山头的斜阳和坟头的萋草才感慨于九泉之下孤寂的亡灵,并无语地陪伴他经历每一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