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
【原创】汉高祖的帝王之术:知人善用从谏如流恩威并施

作者:君行健 · 2017-09-30 来源:凯风网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平民家庭,他自小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再加上厌恶农活,可没少被他父亲刘太公责骂。每逢太公发怒时,刘邦总是唯唯诺诺,一副痛改前非的乖巧样子,但过后依然我行我素,经常与一帮地痞吆五喝六的招摇过市,不思悔改。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为众人看好的“小混混”,却在反秦义军中异军突起,一举击败了贵族出身、兵强马壮的西楚霸王——项羽,结束了秦朝统治下的暴政时代,最终夺得了天下,统一了中国。刘邦的成功,不得不说是一个颠覆我们“三观”的历史奇迹。而造成这一不可思议结果的奥秘就在于他连年在战场厮杀悟得并运用娴熟的“帝王之术”…… 

  慧眼识金定乾坤

  陈平,汉族,阳武户牗乡人(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他虽然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几天学堂,但他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每到农闲的时候,总是捧着借来的书籍如饥似渴的钻研。在众多书籍中,陈平看的最多的当属老子的著作和关于黄帝的史料传记。他欣赏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从老子的著作中,陈平学到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理念以及做大事者应具备的宽容胸怀。但和老子的学说比起来,陈平更加倾向于华夏始主黄帝的丰功伟绩。他每当读到轩辕黄帝驰骋疆场大战蚩尤的激烈场面,就不由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每当他看到书中所描绘的黄帝创建的国强民安、华夏一统的盛世,就不由的心驰神往。他觉得大丈夫活在当世,就应顶天立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陈平敏锐的感觉到自己施展抱负的时机来了,便毅然辞家投奔反抗“暴秦”的义军。他初投魏王魏咎,但却不被魏咎重视。他的一些谋划建议不但不被其采纳,反而还被魏咎的手下嘲讽、诋毁。陈平感到自己的满腹才华无从施展,于是再三考虑便离开魏咎投奔项羽。陈平投奔项羽不久便因军功擢升为都尉,但随后却因司马昂的叛变被牵连。当他察觉脾气暴躁、刚愎自用的项羽欲斩其而泄愤时,便连夜逃离楚营投奔了刘邦。

  刘邦见陈平气宇轩昂且谈吐不凡,心中不由得对其看重了几分。尤其是听到陈平对楚汉双方军事力量的分析和作战的建议时,更是喜出外望,立即任命陈平为都尉,特许陈平与自己共乘车辇,以方便自己能够随时问计于陈平。

  刘邦这一“异样”的亲近举动,却引起了跟随着他出生入死多年的将领们的不满。他们不敢直接找刘邦问责,于是便将矛头一致对准了陈平……

  不久,汉营中便传出陈平的一些风言风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说陈平为臣不忠,并一一举出他曾投奔魏王、项羽的事例,说他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凭着一副好皮囊和花言巧语混吃混喝,被人揭穿后,不得已才来投奔汉王;有的则故意向陈平进献金银珠宝,然后再在军中大肆宣扬陈平如何如何的贪婪,在他们的描述中,陈平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卑鄙小人;有的则道听途说,把“陈平和他嫂子通奸”的流言蜚语,添油加醋、不厌其烦的在军中津津乐道……

  刘邦听到军中漫布的谣言时,大为震惊,但他很快平复了自己的情绪,稍加询问后不但重金厚赏陈平,还立即加封陈平为护军中尉,让其行使监护诸将之权。面对刘邦如此大度的信任,陈平自然感激涕零,从此一心一意的和张良、萧何一起辅佐刘邦,为其出谋划策,扫清帝王之路的障碍,最终帮助刘邦夺得了天下。 

  从谏如流安军心

  公元前202年,随着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楚汉相争正式落下帷幕。取得天下的刘邦大肆犒赏三军,他一口气分封了20余位功勋卓著的近臣,但随后诸将唯恐封赏不均,他们互相争功以致争吵不休,分封工作才不得不暂时搁置下来。

  但刘邦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搁置,麻烦就来了……

  由于刘邦前期分封的功臣大多都是早先跟着他打天下的老乡或近臣,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后来加入或者从敌方阵营中投降的将领们。他们看着刘邦封赏之厚,个个眼红不已。自古财帛动人心,更何况自己浴血杀敌好不容易全身而退,眼瞅着富贵就在面前,可偏偏就是得不到,这心里,能舒服、能顺畅吗?一时间,刚刚建立起来的大汉王朝阴云密布,处处笼罩着一股看不见的“惶恐、躁虑”的空气。武将们对日常带军操练失去了兴致,他们一门心思的打听、盘算着自己的受封情况。士兵们则整日无所事事,懒懒散散的在军中闲逛,以致酗酒、打闹事件时有发生。虽经几次严厉整饬,但收效甚微。同时,一个谣言在军中传播开来:“高祖要对曾经叛变过他的将领和素有旧怨的人进行清理,为什么?因为大将们的功劳太大了,就是把国土全拿出来,也不够分的。这几日丞相大人就要着手处理了……”

  对于军中的乱象,刘邦初始不以为意,但时间一长,他就觉得不对劲了,他连忙找来张良探究目前状况以及应对方案。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张良进献的良策竟然是让其受封平生最恨的武将!

  那么,刘邦平生最恨的武将到底是谁呢?答案几乎人人皆知,这个人就是刘邦的老乡——雍齿。

  雍齿为沛县世族,家底殷实。他根本瞧不起混混出身的刘邦。但形势比人强,在刘邦进驻并实际控制沛县后,不得已才投靠这个他一直看不上眼的“泥腿子”。由于雍齿头脑灵活又识文断字,刘邦很是器重他,在打下丰邑后特委任他留守。可刘邦万万没想到,雍齿转眼间就带城投献了另一抗秦义军将领——魏国周巿。当刘邦得知后方变故时,气得大骂雍齿是反复的小人,恨不得抽其筋,剔起骨,食其肉。刘邦气势汹汹的带兵攻打雍齿,但连攻数次都是无功而返,后幸得项梁相助才攻下丰邑。走投无路的雍齿带着残兵先是投奔赵将张耳,后见楚军势大又转投项羽。在楚汉争霸僵持之际,雍齿挑唆项羽将刘邦父亲刘太公抓来,在两军阵前威胁刘邦:“如若不投降,将烹杀刘太公”。但却被熟知项羽秉性的刘邦以“我们是结拜兄弟,吾父即汝父。烹之,分我一杯羹”化解开来。

  随着战事逐渐对项羽不利起来,雍齿又带兵重新归顺了刘邦。为了提防战事平起波澜,刘邦生生压下杀掉雍齿的念头,对他如其他降将一样委以重任,但他斩杀雍齿的想法却一刻也没有停止。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刘邦恨得咬牙切齿的“小人”,如今张良却让他放下“私人恩怨”,赐予高官厚禄,这可是有点强人所难啊!但刘邦非常人也,他稍加思索便毅然采纳了张良的建议。众将在雍齿的分封宴上看到“刘邦极度厌恶欲除之”的雍齿被封为什邡侯时,顿时放下心来。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分封是迟早的事儿,于是各行其职,军中又恢复了以往的秩序。刘邦由于善于纳谏、懂得取舍,一场“兵变”的隐患便于顷刻间消弭于无形,立足未稳的大汉王朝就此夯实了日后繁盛的基础。 

  审时度势“笼”韩信

  刘邦与项羽打了多年的仗,一直是负多胜少,这让心高气傲的他一直苦恼不已,刘邦迫切的需要一场胜利来提升日渐萎靡的士气,以证明自己的领兵才能。公元前205年5月,刘邦趁项籍兵困齐国,楚都彭城防守薄弱之际,率领诸侯联军一举攻下彭城。拿下彭城的刘邦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他沉醉于得胜的巨大喜悦中,整日与部将们喝的酩酊大醉,以致彭城防务疏于戒备。结果项羽回马杀来,刘邦溃不成军,一路丢盔卸甲,逃到荥阳后被项羽大军困住,形势岌岌可危。

  与刘邦战绩正好相反,韩信北上大军却一路势如破竹,占领了齐国全境。当被项羽团团围困的刘邦准备派遣人员向韩信求援时,韩信的使者却已经到达了彭城。得到消息的刘邦自然喜出外望,马上升帐接见使者。可他万万没有想到韩信竟然不是来救援的,而是让使者对刘邦大谈什么“齐人狡诈,非‘立王’方可震慑”言外之意就是要求刘邦准其暂代齐王。刘邦气的牙根疼,忍不住的破口大骂:“奶奶的,老子在荥阳几乎送命,盼星星盼月亮的希望能看到你韩信带兵援王,你他妈的不但不来,还……”骂道一半,刘邦忽觉有人在桌下碰了他一下,他皱着眉头看了一眼下方的陈平和张良,马上醒悟过来现在不是清算的时机。刘邦毕竟是一代雄主,灵变机智非常人所及,他接着开骂:“还……还他妈的是不是男人?竟然自请做‘假齐王’,妈的,没有出息,要做就做真齐王!”刘邦当即派张良带着印绶赶赴齐地。韩信如愿以偿的得到了王位后,便集结大军增援荥阳,最终对项羽形成夹击合围之势,为刘邦在楚汉争霸中的最终胜出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楚汉争霸初始并没有人看好刘邦,但随着战争的进一步变化,胜利的天平逐渐倾向了刘邦。究其刘邦的胜出和项羽的败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各自的胸襟气度。刘邦尽管出身不好,但他最大的优点却是善于纳谏,不拘小节,能够与兵士将领打成一片,以致从者众多;反观项羽,虽出身贵族,骁勇善战、孔武有力但刚愎自用。凡事能用拳头解决的从来不用脑袋,平生最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身边就一个谋士范增还不能够好好利用,所以,他的灭亡是迟早的事儿。

  “楚汉相争”说白了其实就是项、刘两种不同性格的碰撞。《孙子兵法》有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历史在初始的起点就早已注定了必然的结局!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谢禹祺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