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非遗——天津市河北区:用非遗弘扬红色精神

2022-08-03 来源:腾讯文化

杜铁林制作的手工红船模型 受访者供图

“南湖红船见证了我们党的诞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象征意义。作为一名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有着近40年党龄的党员,我希望用自己的作品宣传党的历史、传承红船精神。”抚摸着历时4个多月精心制作的“南湖红船”木质模型,天津市河北区非遗项目杜氏传统手工木艺传承人杜铁林说。

杜铁林曾是天津市渤海化工集团一家下属企业的负责人,他出身于木匠世家,受祖父、父亲影响,自幼喜欢木工手艺。经过不断学习实践,他认识到工匠是囊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综合工种,水平高的匠人要兼顾木工基础、机械结构知识和动手能力。退休后,杜铁林把自己爱好的木雕艺术与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相结合,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纯手工制作木质船模,其制作的郑和宝船、运河漕船、捕鱼船、运河小游船等作品,向人们展现了千年前的“运河盛景”,展示了运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广泛好评。

杜铁林与“南湖红船”的缘分很深。他曾制作过一艘1︰16比例的“南湖红船”手工模型,该模型船身1米长,还原度达到95%以上。“当时,光设计图纸就用了一个多月,不过制作过程中最难的还是雕花,因为手工木艺和雕花完全是两回事,我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最后用手工做出来了,效果也不错。”杜铁林说。

今年将迎来党的二十大。作为一名老党员,杜铁林萌生了再制作一艘“南湖红船”模型的想法。经过4个多月精心制作,他以1︰10的比例制成了一艘“南湖红船”模型,船身近2米长,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后舱,大到船板小到雕花,全部由手工制作完成。船体大小部件均由木质榫卯固定,船顶部位等可灵活拆卸,舱内桌椅板凳也按史料记载进行了完整复原。作为“红船精神”的宣传员,杜铁林还深入学校、街道、社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红船精神,奏响新时代强音”为主题进行宣讲,为党员群众讲述关于红船的故事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程。“做红船的目的就是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党的历史和奋斗初心,让后辈赓续红船精神。”杜铁林说。

在天津市河北区举行的“运河非遗筑梦展 别样情怀追梦人”喜迎二十大非遗展示系列活动中,杜铁林的作品颇受关注。“我希望未来可以制作一艘中国航空母舰的木质模型。”杜铁林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他希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树立青少年爱党爱国的思想。

杜铁林制作的“南湖红船”等传统手工木艺作品,是天津市河北区创新保护、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缩影。目前,杜氏传统手工木艺、金狮大轿、同乐花鼓等非遗项目在河北区街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多功能室设有传承展示研习场所。杜铁林在律纬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有1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和40多平方米的作品展览室。

“河北区将非遗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结合,以迎接党的二十大为契机,组织非遗传承人创作新作品,通过非遗弘扬党的伟大精神,激发爱党热忱。”天津市河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洁介绍,截至6月,河北区拥有非遗项目56项,其中市级项目25项、区级项目31项;拥有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49名,其中市级传承人12名、区级传承人37名。

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河北区自2017年以来积极组织了近百场非遗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的系列展示交流活动,为在校师生以及社区居民、游客带去了精彩的非遗项目展示,不仅让人们了解、学习了传统非遗技艺,更唤醒了其保护非遗的意识,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北区非遗中心减少了线下活动,转而利用微信公众号对相关项目进行了60余场的线上展示活动,包括“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颂传统文化 展非遗风采”河北区非遗项目品鉴活动、“运河非遗筑梦展 别样情怀追梦人”喜迎二十大非遗展示系列活动等,并协助非遗传承人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通账号进行宣传、展示、教学活动。

为促进非遗与旅游、经济的融合发展,河北区还组织非遗项目走进城市街区、景区景点开展展演活动,参加“2022嗨go河北”消费季、“2022河北区美丽河北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等文旅活动,为非遗扩大宣传、树立品牌、提高知名度做出努力。“我们将引导非遗项目与红色文化相结合,与创意产业融合,创作出更多表达新时代的新作品、新产品,同时搭建平台,创新宣传手段,推进非遗的活化利用。”高洁说。

未来,河北区将通过融合发展手段,创新发展机制,进一步提高非遗项目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走深走实。

责编:张佳怡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