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民俗民风
画出清明二月天 清明风俗你知多少?

作者:金功文 · 2016-03-24 来源:凯风陕西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草木青青,天清气爽,春意正浓。“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明,如画如诗。在这个节日中,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又有踏青赏春的欢乐气氛,节日习俗丰富有趣。

  NO1.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既是表征物候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传说,清明节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作为祭祀逝者的一种活动,在炎黄子孙的眼里,祭祖就是孝道的一种形式。清明不祭祖,就是一个不孝顺的人,一个忘记祖先的人。因此,到了清明节,大人带着子女,纷纷返回故里祭祖扫墓。冰心《寄小读者》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了2500余年,被专家视为生命力量最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NO2.挂青

  挂青是陕南人清明节祭祖的主要仪式之一,“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一座坟头清明挂青,成了一个家族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标志。挂青的“清明吊”用红、黄、蓝、紫、白五色纸剪为花纹,然后套成多彩长串儿挂在祖坟旁的树枝上,它是尽孝道的标记物。

  NO3.荡秋千

  好似隔帘花影动,女郎撩乱送秋千。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五丝绳系出墙迟,力尽纔瞵见邻圃。”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最受小孩儿喜爱。

  NO4.踏青

  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聚亲约友,踏青草,赏野花,寻野菜,在郊野游玩,尽情观赏春色美景。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花红草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寻春游乐的大好时光。踏青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在青山绿水间陶冶自己的心情,春光无限好,我们怎能辜负?

  NO5.放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是清明节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晚唐,人们在纸鸢上加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被风一吹,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放风筝,放飞心情,放飞快乐,放飞希望,大人小孩儿都喜欢。

  NO6.栽树

  栽树不过清明节,栽松不让春晓得。清明时节,春阳暖暖,细雨霏霏,栽树成活率高,成长也快,因而,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栽树的习惯,栽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陕南人要在祖坟四围,新栽柏树,象征先人的精神,像葱郁的翠柏,是长青的;也预示人的生命,犹如新栽的树木,在这春风中茁壮成长、蓬勃向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在指定的地方栽树,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NO7.碰鸡蛋

  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清明节碰鸡蛋习俗发源很早,有明确的文字记载的“碰鸡蛋”娱乐可追溯至六朝时代。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荆楚之地寒食日里有“斗鸡、镂鸡子、斗鸡子”的习俗,并转载《玉烛宝典》句“此节,城市尤多斗鸡卵之戏”。民间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另一种说法是,在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脱壳”,预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头地。古代的富裕人家,讲究的吃食是画有图形的鸡蛋,在鸡蛋上染上蓝红等颜色,辗转相互赠送,或者放在菜盘和祭器里。今天的小孩子多喜欢在煮熟的鸡蛋上用彩色笔画画,披上五彩外衣的鸡蛋也变得神气了。今年清明节,孩子们也玩玩“碰鸡蛋”吧。

  NO8.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为外包皮革、内用米糠或毛塞实的圆物。蹴,即踢。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蹋皮球的游戏,类似今日的足球。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汉族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相传古时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扫墓前需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都喜欢参加一些如踏青、蹴鞠、荡秋千、打马球、插柳等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从这一看,古人蛮聪明的。

  NO9.插柳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民间传说,插柳习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我国有些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清明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插柳戴柳可驱鬼避邪。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当然,这些都是迷信色彩的传说,为了爱护树木,营造一个花红柳绿的美好春景,提倡插柳,严禁折柳戴柳。

  NO10.蚕花会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这个游戏血腥,不要沿袭。应该传承长久的是“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如今蚕乡的清明蚕花会,人山人海,热闹喜庆,盛况空前。要不是返乡挂青祭祖,我真想南下去看看。

  注:图片、素材来自在网络。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