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到山西按计划去中国的四大古名楼之一的鹳雀楼看看。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早期因其气势宏伟,视野开阔,登楼则有腾空欲飞,一览天下小之感,因此被称为“云栖楼”,后因鹳雀经常成群栖息于高楼之上,而被称为“鹳雀楼”。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登鹳雀楼》最富盛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四句共二十个字,用词简洁,却写出了山河广阔,气势磅礴的景象,深远的含意,包含着朴素的哲理,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也使鹳雀楼盛名于天下。
始建于北周时期的鹳雀楼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山西蒲州鹳雀楼,湖南岳阳岳阳楼)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一座古名楼(其他三座均在江南,它们也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公元557——571年),时处南北朝时期,战火纷飞,战乱不断,镇守蒲州的宇文护将军因军事需要在黄河东岸建造了一座戍楼,用作军事瞭望之用。
在当时经济、技术和人力十分缺乏的情况下,宇文护动用大量资源用了十余年时间建成了这座宏伟的建筑,目的只为在战争中获得敌人的一手信息,为自己守护的一方带来安稳的环境。鹳雀楼建成后,不仅在军事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以其壮观的楼体成为黄河东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历经唐宋,在太平盛世受到了文人墨客的极大的推崇,留下了众多不朽的诗作和墨迹而盛名于天下。
遗憾的是到了元初(公元1222年),这座建于战乱又被毁于战火的鹳雀楼,只留下了地基,后因黄河泛滥,故址淹没,致使昔日名楼荡然无存,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人们为了怀念鹳雀楼的雄姿,将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仍络绎不绝。清初有诗人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但西城楼实在是“盛名难却,其实难符”。数百年来,鹳雀楼给无数游人空留下无限的遗憾。
为满足人们的愿望,现今的鹳雀楼是1997年12月重建,2002年10月1日,正式对开放,一座全新的鹳雀楼终于在其被焚毁近800年后重新屹立于黄河岸边。虽然这座新鹳雀楼的位置和外观与古楼并不一致,但切实代表了当年胜景的复生,将散落了千年的记忆通过她又重新连接了起来,散发出了耀眼的光华。
鹳雀楼建于北周而盛于大唐,因此复建的鹳雀楼,再现了唐代建筑风貌。整楼的油漆彩画,也体现了唐代的彩画艺术,鹳雀楼是目前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充分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新建鹳雀楼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总高为73.9米,是四大古名楼中最高的一座,也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一座。鹳雀楼内部的陈设以河东文化和黄河文化为主题,跨越中华文明五千年,展现黄河是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先祖在这里写下了辉煌历史,同时也再现了盛唐时期蒲州城的繁荣景象,生动有致,精美逼真。
新建鹳雀楼中以浮雕、壁画、雕塑等形式表现在中华历史中具有代表的舜帝、禹帝、关羽、柳宗元、司马光等人物的故事和传说,以及反映河东人民勤劳智慧和丰富的民间工艺的制盐、冶铁、养蚕、剪纸、年画、社火等,充分再现了历史悠久的华夏文明。
鹳雀楼作为中国四大文化名楼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历经一千四百多年,鹳雀楼见证了辉煌,也经历了沧桑,她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一个地标符号,是一颗璀璨耀眼的黄河明珠,也是不可多得的传统文化宝库。她启迪人们要看到更壮丽的美景,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要实现人生的高度,就要勇攀思想的巅峰,这就是鹳雀楼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