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传统非遗花饽饽变成了“香饽饽”

2022-04-20 来源:腾讯文化

 

指尖流转一花开巧手揉捏百鸟来龙凤人间何处见而今相伴落面台

这首流传在胶东地区的顺口溜道出了传统花饽饽的美妙

 

胶东的花饽饽花样繁多栩栩如生初见传统手艺人做出的花饽饽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件艺术品直到面点的香气袭来才回过神来震惊于这样动人心魄的美竟然来自一种食物

花饽饽是一项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传统手工技艺,2009年“胶东花饽饽习俗”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吃了花饽饽

日子就会“蒸蒸日上”

比起吃蛋糕来庆祝,山东人的传统是有喜事就吃花饽饽!

在胶东半岛,不论逢年过节还是婚迎嫁娶,或是老人庆寿、学子应试、乔迁新居等,都少不了花饽饽的身影。针对不同的年节,花饽饽的造型也千变万化。

 

裂开三瓣的“枣饽饽”,寓意笑口常开、早生贵子;正月十五的“圣虫饽饽”寓意有吃不完的面和喝不完的酒;定亲的“鸳鸯饽饽”,寓意夫妻双宿双栖、永不分离;老年人过生日的“寿桃饽饽”,寓意福寿绵长,增福、添寿;“刺猬饽饽”是让刺猬往家里驮金银财宝,寓意财源广进……

 

最讲究的是结婚办喜事用的“过盒子饽饽”,即“过红”时男方要做两大盒花饽饽连同礼品一起送到女方家。待到结婚时,女方带的嫁妆箱子四个角都要放上一个“大花饽饽”,这叫“压箱饽饽”。除此之外,女方还要做“铜盆饽饽”,结婚那天,由送客的用大红包袱提着送到男方家。

勤劳智慧的胶东人通过几样花饽饽,一下子就把婚礼的气氛烘托得隆重又喜庆。

 

花饽饽在胶东人生活中流传发展了数百年,与其说是一种民俗技艺,更像是一种刻进骨血的文化传承。胶东人坚信,吃了蒸出来的花饽饽,日子就会“蒸蒸日上”!

非遗技艺 薪火相传

“花饽饽技艺”在胶东民间流传甚广,很多人家都是以“父传子,母传女”这样代代相传的形式传承发扬着这项非遗技艺。

 

“花饽饽技艺”非遗传承人林荣涛也是以这样的形式学会了做花饽饽,他回忆道:“受母亲影响,我从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制作花饽饽了。”

 

母亲节庆日里教授制作的春燕、刺猬、元宝等形象生动的花饽饽让小小的林荣涛深受震撼。在缺少玩具的年代里,面板上的面剂成了最好的想象力启蒙,做出来的花饽饽不仅好玩,还香甜可口。就这样,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林荣涛练就了一双巧手,也承袭了这流传数百年的非遗技艺,并与花饽饽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作花饽饽是我母亲传给我的,现在我又传给了我的儿子,相信他也会一直传承下去。”

当然,想要传承发扬“花饽饽技艺”,只靠一家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林荣涛也深知这个道理。因此,为了更好地弘扬制作花饽饽这项习俗,林荣涛还成立了“花饽饽文创产业基地”,希望能靠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认识花饽饽、喜欢花饽饽、吃上花饽饽,让家乡的花饽饽制作技艺能够悠久地传承下去。

 

在林荣涛一家人对花饽饽制作技艺的坚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父传子、母传女,让花饽饽这门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技艺传承至今。

花饽饽变成了“香饽饽”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上越来越关注营养和健康。而传统花饽饽上色所需的“颜料”全部都是天然果蔬汁,不仅颜色好看,吃起来也营养丰富,与现代消费者的购物心态高度契合,这也使得花饽饽近几年在市场上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绿色的是菠菜汁、紫色的是紫薯、橙色的是胡萝卜、黄色的是南瓜,用果蔬汁调和的面好看又健康。这样的彩色面团做出的花饽饽作品,可谓形神兼备,美味可口。

 

现如今,花饽饽已经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市面上不仅有传统造型的花饽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衍变出了诸多迎合现代人审美的造型。面点手艺人们除了制作龙、凤、老虎、牡丹花等传统造型,也与时俱进地研发出了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动漫卡通、花朵绿植等花饽饽品类。

 

兼具时尚和营养的新式花饽饽,使花饽饽变得老少咸宜,打破了年龄段的壁垒,做到了人见人爱,让花饽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香饽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