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揭秘云浮郁南的“文化宝藏” 体验国家级非遗“禾楼舞”

2022-08-14 来源:腾讯网

风和日丽的午后,在云浮市郁南县连滩镇的五显庙前,南都、N视频的记者与一群神秘的舞者相遇。在锣鼓与唢呐协奏的独特曲调中,舞者们摆手、拧身、踏足,随着曲调的高低起伏舞动,缓缓聚散。

禾楼舞表演者在排练

跳禾楼舞,庆丰收盼太平

禾楼舞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禾楼舞的起源,民间有一则神话传说:明朝万历年间,连滩一带种的水稻仅有空壳,使得连滩连年饥荒,民间饿殍遍野。有一年,歌仙刘三妹路经连滩,了解情况后心生不忍,就告诉了连滩人民要唱歌跳舞来感动天上的“禾花仙女”,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人们一连三昼夜地唱歌跳舞,“禾花仙女”果然被感动了,便把自己的乳汁挤出来,灌进了空壳的稻穗里。从此,稻穗结实饱满,连年获得丰收。

此后,为感念禾花仙女的恩德,每年中秋节前后,稻谷丰收的时节,连滩人民都会聚集起来,在禾秆、竹木搭成的禾楼上,举行盛大的“禾楼舞”仪式,以感谢神灵保佑,这就是“禾楼舞”的雏形。

据广东云浮郁南县非遗中心主任潘媚介绍,禾楼舞是郁南县连滩镇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俗舞蹈,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敬神,走向娱人

禾楼舞被称为远古稻作文化的“活化石”,对研究古代百越人的生产生活和信仰有着极大的意义,对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舞蹈史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因先祖以种稻为生,对耕牛格外崇拜,因此领舞者手持牛头杖与铜铃,头戴莲花冠,身着红色间黄披肩,扮演巫师的角色,带领民众起舞向天神致谢。其他表演者们则脸上戴着假面具,头顶小竹笠,身穿黑色衫裙,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手拿禾穗,围绕着领舞者翩翩起舞。

禾楼舞

“实际上,以前巫师的一项重要作用就是用歌舞来‘降神娱神’,巫师大都能歌善舞。”潘媚解释道,早期的祭神舞,先祖们会戴着狰狞的面具,拿着火把,沿门跳神驱疫,借鬼神之名将危害人们的邪魅赶走,祈求人丁繁衍、农业丰收。禾楼舞,不仅仅是祭祀求神的舞蹈,也象征着先祖对动物、植物和火的崇拜,以及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冀。

禾楼舞中“敬神”的情节

在时代发展大潮的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都逐步走向了没落,如何让传统遗珠适应现代的文化消费市场,焕发新的生命力,同时又兼顾传统文化的原始风格,这是一个新的命题。

以面具为例,在古时候,面具是祭神舞中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它有吓退邪魅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狰狞的面具就不太适宜了。在一次禾楼舞的演出中,传承人朱展英发现狰狞的面具吓到了一些小孩子,这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是很不利的。因此,他翻阅了很多资料,结合自己的一些理解,在不违反传统的前提下,对禾楼舞的面具进行了改善,不再青面獠牙、可怕吓人。如今的面具给人亲近之感,多是以生动活泼、滑稽可爱的善面和丑面出现。

禾楼舞面具

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发展道路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样化,当代的年轻人为了生存需要,大都选择外出寻找工作。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遇上了“老龄化”的旧问题,“我大哥朱展英80多岁了,我现在年龄也不小了,再去表演是一件很吃力的事情,”禾楼舞县级传承人朱焕英告诉记者,“近几年会带着我们团队去各个地方演出,哪里有活动邀请我们,我们都会积极参与,也是为了禾楼舞能被更多的人看到,让大家能欣赏到传统文化的美。”

禾楼舞县级传承人朱焕英

谈及如何推广普及禾楼舞,朱焕英直言这是不能操之过急的。近几年来,传承人在努力教授,政府也号召各学校的老师学习禾楼舞返校教给学生们。闲暇时,朱焕英还会带领自己的队伍在广场上起舞,常常吸引大批的民众观望,甚至加入他们的队伍中。“现在广场舞也很流行,禾楼舞也不受人数限制,和广场舞有相似之处,大家也是可以通过这个强身健体的。”朱焕英很高兴自己排演的百人禾楼舞受邀到珠海进行演出,后来虽因疫情暂未成行,但从这一现象说明,禾楼舞开始被更多人认识、接受。

记者手记:

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三方协作的力量

在云浮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下,郁南县委县政府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的活动,向大众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的良性循环,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走更远。

禾楼舞这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不太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问题,现代人很少再有酬神祭天的活动,如何“取其精华”是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以傅志坤为首的传承人们,走访民间向老人们请教禾楼舞的基本动作、音律节奏,结合古籍资料的记载,以此为基础,编排出了一套符合现代大众审美,又兼顾禾楼舞原始风格和艺术性的舞蹈节目,将禾楼舞以一个全新的形象,重现在人们眼前,蒙尘的明珠再次焕发活力。

在政府与传承人的努力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禾楼舞,并加入传承的队伍中来。连滩镇的药师邱绍欢说:“我练习禾楼舞也有十多年了,当时看到禾楼舞的演出,就觉得这个舞蹈很好看,很通俗易懂。通过表演禾楼舞,能让更多人认识连滩,认识郁南,认识南江文化,我觉得很有意义。”来自连滩镇中心小学的教师杨瑞华说:“禾楼舞是我们连滩的特色,我想把这个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让更多人了解它。”

近年来,全国掀起了“非遗”热潮,政府、非遗传承人与普通百姓三方合力,将从前所谓“小众”“古老”“不潮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推上了文化消费市场。在这个全民皆是传播者的时代,借助新媒体的东风,全国也有不少的非遗传承人通过时下流行的短视频方式,取得了传播传统文化的实效。实现“新旧共生”,突破非遗的传承短板,从而实现国际传播,打造中国的“非遗名片”,离不开三方协作的力量。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