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属于,包装上用“健康成分”来吸引注意力,从而让你忽略配料表中真正的热量陷阱。
1素肉&豆制品类
陷阱:宣传精选大豆、高蛋白,但是糖盐油一个也不少。
素肉类零食通常选用的是“大豆组织蛋白”,确实是大豆提取加工的产物,的确蛋白质丰富,脂肪含量较低。
但是因为豆类本身没有味道,所以必须加入糖、油、盐来提味儿,热量一下就拉满。
这类食物就是吃准了你看见“素”“豆”这些字眼,而不会太留意配料表。实际上,100克素肉的热量几乎是同等重量米饭的2倍,大部分素肉的平均热量大概是100克239卡,米饭的热量大概是100克116卡。
2粗粮零食&脆谷乐
陷阱:粗粮、无糖、高纤作幌子,配料表第一位却是小麦粉。
粗粮饼干的作弊方法,比素肉类花招更多。素肉的本体好歹是大豆蛋白,而粗粮饼干里加1粒粗粮也敢称粗粮。
如果你看到粗粮饼干的配料表第一位是“小麦粉”,那就是粗粮“李鬼”没跑了。另外,通常很多饼干排在配料表第二附近的还有食用油,因为饼干需要“起酥”,酥脆的口感避不开油。而真正的粗粮、纤维素成分却排在配料表的尾端。
粗粮饼干再无糖也是碳水,再高纤也比不过蔬菜水果。如果你被它们包装上的标签蒙蔽了,觉得可以多吃点来替代蔬菜,那就真的被“刺”到了。
3即溶燕麦片&冲饮五谷粉
陷阱:粗粮变精制碳水,还可能加很多糖和油
燕麦片经常被包装成“健康早餐”出现,此时还是要注意看配料表,如果它只有一个成分:燕麦,看起来也是一粒一粒压扁的燕麦。
但如果有一些零七八碎的配料如:白砂糖、麦芽糊精、植脂末、植物油……那么恭喜你,找到热量刺客!这就像黑咖啡本身挺健康,但疯狂加糖和奶油就变增肥是一个道理。
五谷杂粮本身是无辜的,但是磨成粉就变成精制碳水了,麦粒直接吃也算粗粮,但是磨成粉做成馒头、面条、面包,不就是你每天避之不及的精制碳水吗?更何况有些商家还会为了口感而加糖和油。
茯苓糕等和五谷粉的套路差不多,就是把精致粮食加上糖/蜂蜜,然后声称自己“全谷物”什么的,让馒头、面条、大饼们产生怀疑:是不是我们更值得拥有这个称号?
咱们需要直面这样一个现实:真正的粗粮,口感不如精致粮。
4芝麻丸
陷阱:成分表里确实是“健康”配料,其实配料本身就是淀粉/油
芝麻本身的脂肪含量就不低,接近60%(虽然是好脂肪),而做成芝麻丸一般都要加糖调味。现在也出了很多低糖/无糖款芝麻丸,但是热量居然比有糖的更高?
5调味牛奶&酸奶
陷阱:名字带上“奶”,就可以为所欲为
奶制品的坑主要出现在“隐形的糖”上。很多酸奶其实都加了白砂糖来调味,而有些声称自己无蔗糖,但是配料表第二位是“草莓流心芝士果酱”……这就是糖吗!
像果酱、炼乳、浓缩果汁等没有把“高糖”写在脑门上的刺客们,还是具有一定隐蔽性的。
6果蔬脆片&非油炸薯片
陷阱:非油炸不是没有油,而是没有炸
果蔬片,宣称有多种水果和蔬菜,其实和油炸薯片差不多。
“非油炸”可以和“0蔗糖”一起pk一下2022年营销话术了,市面上的“非油炸”技术并不是没有油,而是没有炸,采取的是一种“低温油浴”技术,油的含量一点不少,因为油炸使食物具有酥脆口感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油的沸点比水高,加热超过水的沸点后,食材里的水就蒸发了,形成了疏松多孔的结构,所以就脆了。
你把这些非油炸食品放在纸巾上放一会儿,看是否有被油浸透的痕迹。有一种确实没有油炸的脆片,是用的冻干技术,它们也很好区分——冻干的没那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