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陈志君:“龙船头”撑起民俗文化的精神信仰

非遗传承人陈志君:“龙船头”撑起民俗文化的精神信仰

非遗传承人陈志君:“龙船头”撑起民俗文化的精神信仰

天下网商 · 2022-06-02 来源:腾讯文化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就有“以龙会友”的习俗,端午节“扒龙船”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人们探亲访友的重要仪式。龙头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造型迥异、各具意韵的龙头,赋予了每一支龙舟队独特的意义,同时因龙头生猛活脱、雕刻精美,也成为人们聚焦的对象。

龙头雕刻技艺项目区级非遗产传承人陈志君,他用一颗匠心,一门手艺,一份坚守,用一个龙船头,雕刻出传统,更雕刻出工匠精神与人生。

 

选料、开料、粗雕、精雕、打磨、上漆……“从龙嘴、龙须至龙鳞,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有时失手,错了已到也就再难以补救。”从15岁开始学艺的陈志君,已经为雕刻龙头文化奉献了40多年。

陈志君生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区仙村镇。这里河网纵横,是东江水系龙舟最盛之乡。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是增城仙村镇传统雕刻技艺。

作为仙村陈氏木匠的传承人,陈志君回忆,从15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18岁开始就常常在父亲身旁通过观看学习雕刻龙头的手艺。直到22岁,陈志君才开始动手雕刻第一个龙头。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间龙舟活动复兴后,龙舟制作还没有进入船厂化生产。村集体要订造龙舟,就要聘请造船师傅前来在本村造船,还要找师傅雕刻龙头。正由于陈氏家族木工手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很多当地和周边的人们都会聘请陈志君父亲雕刻龙头。陈志君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练就了出色的雕刻手艺。

 

随着龙舟活动发展,龙船厂开始出现,从造船到雕刻龙头,船厂包揽了所有环节。民间雕刻龙头的匠人开始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陈志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直到近年,仙村当地的青年龙舟队订造了新龙舟,成员希望能够按照传统的老龙头模样,雕刻新龙头,他们经过向村中老人多番打听,得知镇上傢俬厂的老板陈志君就是陈氏龙头雕刻传承人,于是就上门请陈志君再次“出山”。

陈志君自小随父学习时,就被教导要了解龙船头所蕴含的龙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雕出工艺卓绝,神形兼备的龙头。

“传统不能没有,根基不能缺失。东江龙船精髓就在于龙船头!我希望雕一个有生命力的龙船头,我把它当一件艺术品来造。” 对于雕刻龙头,陈志君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条龙船的龙头是代表一条村的形象,特别是以前留下来的老龙头,当中记载着每条村不同的故事,是龙舟文化的载体。所以,龙舟精髓就在于龙头,在东江流域中,龙头是龙舟的一大特色。

每当一个村子的人来约龙船头,陈志君都会询问对方村中的历史民俗典故。依据所信奉的偶像不同,再将每个地方所信奉神灵的特点融入龙头创作中,因此每一个龙头雕都是独一无二。“看着村民对自己为他们村量身订做的龙头都非常满意,我也就高兴了。”陈志君说。

在雕刻过程中,更要融入自己的想象,对龙船头各方面进行丰富,既要神似又要形似。一个工艺卓绝的龙船头,应显示玲珑浮突,每一个角度都有美态,龙船在江上扒起来的时候,有飞的感觉。而龙头也要有跃出水面,飞起来的感觉,要具有生命力。

在陈志君看来,龙船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就是反映民众的精神信仰与感情依托。他所坚守的,是同心协力、永不言弃的龙舟精神与昂扬向上、激流勇进的民俗生命力。这种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就是“龙船头”。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通讯员 增宣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自古以来,岭南地区就有“以龙会友”的习俗,端午节“扒龙船”不仅是一项传统民俗活动,更是人们探亲访友的重要仪式。龙头被尊为龙舟的“灵魂”,是可拆卸的独立部件,造型迥异、各具意韵的龙头,赋予了每一支龙舟队独特的意义,同时因龙头生猛活脱、雕刻精美,也成为人们聚焦的对象。

龙头雕刻技艺项目区级非遗产传承人陈志君,他用一颗匠心,一门手艺,一份坚守,用一个龙船头,雕刻出传统,更雕刻出工匠精神与人生。

 

选料、开料、粗雕、精雕、打磨、上漆……“从龙嘴、龙须至龙鳞,在关键部位,每一次下刀都要精确,有时失手,错了已到也就再难以补救。”从15岁开始学艺的陈志君,已经为雕刻龙头文化奉献了40多年。

陈志君生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区仙村镇。这里河网纵横,是东江水系龙舟最盛之乡。龙头雕刻(传统龙舟)技艺,是增城仙村镇传统雕刻技艺。

作为仙村陈氏木匠的传承人,陈志君回忆,从15岁开始,他就跟随父亲学做木工,18岁开始就常常在父亲身旁通过观看学习雕刻龙头的手艺。直到22岁,陈志君才开始动手雕刻第一个龙头。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初期,民间龙舟活动复兴后,龙舟制作还没有进入船厂化生产。村集体要订造龙舟,就要聘请造船师傅前来在本村造船,还要找师傅雕刻龙头。正由于陈氏家族木工手艺有着一定的知名度,所以很多当地和周边的人们都会聘请陈志君父亲雕刻龙头。陈志君也在这样的背景下,练就了出色的雕刻手艺。

 

随着龙舟活动发展,龙船厂开始出现,从造船到雕刻龙头,船厂包揽了所有环节。民间雕刻龙头的匠人开始渐渐淡出人们视野,陈志君就是其中的一位。

直到近年,仙村当地的青年龙舟队订造了新龙舟,成员希望能够按照传统的老龙头模样,雕刻新龙头,他们经过向村中老人多番打听,得知镇上傢俬厂的老板陈志君就是陈氏龙头雕刻传承人,于是就上门请陈志君再次“出山”。

陈志君自小随父学习时,就被教导要了解龙船头所蕴含的龙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雕出工艺卓绝,神形兼备的龙头。

“传统不能没有,根基不能缺失。东江龙船精髓就在于龙船头!我希望雕一个有生命力的龙船头,我把它当一件艺术品来造。” 对于雕刻龙头,陈志君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一条龙船的龙头是代表一条村的形象,特别是以前留下来的老龙头,当中记载着每条村不同的故事,是龙舟文化的载体。所以,龙舟精髓就在于龙头,在东江流域中,龙头是龙舟的一大特色。

每当一个村子的人来约龙船头,陈志君都会询问对方村中的历史民俗典故。依据所信奉的偶像不同,再将每个地方所信奉神灵的特点融入龙头创作中,因此每一个龙头雕都是独一无二。“看着村民对自己为他们村量身订做的龙头都非常满意,我也就高兴了。”陈志君说。

在雕刻过程中,更要融入自己的想象,对龙船头各方面进行丰富,既要神似又要形似。一个工艺卓绝的龙船头,应显示玲珑浮突,每一个角度都有美态,龙船在江上扒起来的时候,有飞的感觉。而龙头也要有跃出水面,飞起来的感觉,要具有生命力。

在陈志君看来,龙船背后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就是反映民众的精神信仰与感情依托。他所坚守的,是同心协力、永不言弃的龙舟精神与昂扬向上、激流勇进的民俗生命力。这种精神文明的物质载体就是“龙船头”。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聪 通讯员 增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