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东坡笠” 儋州木棠镇这位手艺人不一般

制作“东坡笠” 儋州木棠镇这位手艺人不一般

制作“东坡笠” 儋州木棠镇这位手艺人不一般

天下网商 · 2022-07-27 来源:腾讯文化

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

摊开手掌,掌心是厚厚老茧,手指关节粗大,迥异于常人。

79岁的王会珠老人,就是用这双手,从灵动少年到垂暮之年,一直在制作东坡笠,跨越半个多世纪,不曾停歇。

在海南儋州木棠镇,曾经有许多像王会珠这样的村民,他们巧手制作东坡笠,代代相传这门手艺。

千年古郡,魅力儋耳,东坡文化是一颗璀璨“恒星”。当我们的手指拂过东坡笠、东坡鞋……这些早已融入岁月长河的器物,不仅见证儋耳人的日常生活,也诉说着文化传承的百姓故事。


▲王会珠在编织东坡笠。

匠心做一顶东坡笠

在儋州东坡书院,东坡先生铜像屹立在院中。那顶宽大圆帽,伴随着先生,走过许多风雨,也定格在无数游人的纪念照中。

东坡笠是怎么制作的?在哪里能一睹帽子的真容?

7月初,海南日报记者在儋州本地人的指引下,三五好友相约,一同奔赴儋州木棠镇积万村委会蔡穴村,拜访王会珠老人。

正值炎炎夏日,时近晌午,在村里一株大榕树下,老人正坐在木凳子上,专注制作东坡笠。此时已值制作末尾,不大一会,一顶完好的东坡笠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走近细看,帽子呈圆形,细竹条交错成骨架,内部嵌有油纸,顶部有个多边形小造型,帽子掂在手里有厚重感,看起来古朴又结实,还有竹子清香扑面而来。


▲王会珠编织的东坡笠。

王会珠老人看到大家争相试戴东坡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边拿起身旁的竹条,一边向我们讲解东坡笠的制作秘诀——

先定材料。老人喜欢选用上了年头的老竹子,娴熟地运用刀法,削开竹身外层青色表皮,再分割成又薄又细的竹条。然后,将竹子内层,削成一片一片略粗的麦色竹条,韧性十足。

再定帽身。共分三层,从上到下,帽面、帽里、帽底。老人巧手翻转,外层青色竹条有规律地排列,线条纵横交错,编成帽面。他接着会拿内层麦色竹条,用类似手法,编织成帽底,只是竹条排列空隙较大,其独特之处在于中部有个小凹槽。其后,用晒干的竹叶和油纸做成帽里。

然后定帽边。老人说,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难在哪?帽边主要是由一束竹条构成,编织不易,还得将帽身的三层固定好,将特制的竹条像穿针引线一样,沿着帽子边缘反复上下“缝起”这三层,每一次都不能出错,极易功亏一篑。

“竹编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帽子虽简,必不敢减物力。”这是王会珠老人始终恪守的东坡笠制作理念,也是当地农村手艺人不变的传承。

“东坡”手艺代代传

对于王会珠老人来说,起初学习东坡笠的手艺,是为了谋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人出生于1943年,初中没毕业,十几岁的时候,就得赚钱养家。

“东坡笠手艺在我们村一代代传下来,一直没有断过,已经有数百年了。”说起悠久的历史,老人显得格外自豪。在木棠镇积万村委会蔡穴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手工编织竹工艺品,东坡笠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这样浓郁的氛围感染下,王会珠不上学后,除了帮家里种田外,头一个想到的手艺就是制作东坡笠。他深知,只有学好手艺,才能多赚点钱补贴家用。“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做东坡笠,我是看会的。”回忆起学艺经历,老人略带得意地说,少年时,得空他就看老师傅怎么做,通过一两个月的“偷师学艺”,找几根竹子试试,他很快就学会做东坡笠。

真有这么简单?细聊之下,老人坦言并不容易。他还记得初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双手饱经摧残。由于都是赤手上阵,用刀削竹条时,一不小心,锋利的竹条就会刺进皮肤,手掌出血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刺进指尖、指腹,痛得钻心,刻骨铭心。


▲王会珠制作的东坡鞋。

不仅东坡笠,老人还会做东坡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眼前的东坡鞋有点类似现在的人字拖。只是,鞋底是用木头做的,固定鞋面或用结实的绳子,或用干了的椰子果皮。

“这就是个简单的榫卯结构。”老人解释说,他们大多就地取材,鞋底的材料多用火炼树的木头,手工做成鞋底,可以根据不同人脚的尺寸,进行“私人订制”。

传承手艺忧与盼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王会珠老人见证这门手艺的由盛到衰,到如今几乎无人问津。老人犹记得,儿时,很多村民家中都会买一顶这样的帽子,有的家里还买了好几顶。买的人多,做的人也多,大家靠手艺吃饭,都想着做得更好,那时的情景让他格外怀念。

随着时代变迁,市场上的替代品逐渐出现,层出不穷,对这种手工制品形成巨大冲击。“布帽子都是机器做的,比速度,人工没法比,款式花色也多了许多,而且随身携带也方便。”王会珠心底清楚,有需求,才有市场,属于这门手艺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王会珠说,原本村里会这门手艺的人很多,现在会做东坡笠、东坡鞋的人没有几个,他属于最后一批手艺人。这门手艺还能走多久?王会珠老人自己也不清楚,他说,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有人愿意学,他也会很乐意教,期盼更多人关注这门历史悠久的老手艺。

在很多人心中,学手艺,从来不是简单的兴趣使然,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


▲羊联伟雕刻的东坡像。

儋州人在东坡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对东坡先生充满敬仰,大家用各种形式表达今人的怀念。在儋州市三都办事处,村民羊联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木匠,从小就喜欢东坡文化,20多岁的时候,心中就埋下“种子”,想用木工制作东坡像。但那时家境贫寒,养家压力很大,他就暂时放下这个想法,每天为生活奔波。

随着孩子陆续长大成人,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深藏心田的种子破土发芽。今年,他着手制作东坡像。为此,他多次去东坡书院,深入了解东坡先生事迹,重点观摩书院中的东坡像,并拍了数十张照片。他还自掏腰包从村民手里买来香椿木,这是经过多番对比下精心选择的制作东坡像的木材。

“制作东坡像,就是为了重拾年轻时的梦想。用擅长的木工手艺,表达一位普通的儋州居民对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经过一两个月的持续雕刻,羊联伟悉心制作的第一个东坡像露出“真容”,形象栩栩如生,让来访的朋友啧啧称奇。

让羊联伟欣慰的是,儿子羊道也非常喜欢这门手艺。羊道大学读了美术专业,将专业的知识融入传统木工制作中。羊联伟期待更多像儿子一样的年轻人,用多种方式纪念东坡先生,传承好东坡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 曹马志/文 王文/图

编辑:吴挺毅 审核:陈钟鹏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这是怎样的一双手啊?

摊开手掌,掌心是厚厚老茧,手指关节粗大,迥异于常人。

79岁的王会珠老人,就是用这双手,从灵动少年到垂暮之年,一直在制作东坡笠,跨越半个多世纪,不曾停歇。

在海南儋州木棠镇,曾经有许多像王会珠这样的村民,他们巧手制作东坡笠,代代相传这门手艺。

千年古郡,魅力儋耳,东坡文化是一颗璀璨“恒星”。当我们的手指拂过东坡笠、东坡鞋……这些早已融入岁月长河的器物,不仅见证儋耳人的日常生活,也诉说着文化传承的百姓故事。


▲王会珠在编织东坡笠。

匠心做一顶东坡笠

在儋州东坡书院,东坡先生铜像屹立在院中。那顶宽大圆帽,伴随着先生,走过许多风雨,也定格在无数游人的纪念照中。

东坡笠是怎么制作的?在哪里能一睹帽子的真容?

7月初,海南日报记者在儋州本地人的指引下,三五好友相约,一同奔赴儋州木棠镇积万村委会蔡穴村,拜访王会珠老人。

正值炎炎夏日,时近晌午,在村里一株大榕树下,老人正坐在木凳子上,专注制作东坡笠。此时已值制作末尾,不大一会,一顶完好的东坡笠就出现在人们眼前。

走近细看,帽子呈圆形,细竹条交错成骨架,内部嵌有油纸,顶部有个多边形小造型,帽子掂在手里有厚重感,看起来古朴又结实,还有竹子清香扑面而来。


▲王会珠编织的东坡笠。

王会珠老人看到大家争相试戴东坡笠,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一边拿起身旁的竹条,一边向我们讲解东坡笠的制作秘诀——

先定材料。老人喜欢选用上了年头的老竹子,娴熟地运用刀法,削开竹身外层青色表皮,再分割成又薄又细的竹条。然后,将竹子内层,削成一片一片略粗的麦色竹条,韧性十足。

再定帽身。共分三层,从上到下,帽面、帽里、帽底。老人巧手翻转,外层青色竹条有规律地排列,线条纵横交错,编成帽面。他接着会拿内层麦色竹条,用类似手法,编织成帽底,只是竹条排列空隙较大,其独特之处在于中部有个小凹槽。其后,用晒干的竹叶和油纸做成帽里。

然后定帽边。老人说,这是最难的一道工序。难在哪?帽边主要是由一束竹条构成,编织不易,还得将帽身的三层固定好,将特制的竹条像穿针引线一样,沿着帽子边缘反复上下“缝起”这三层,每一次都不能出错,极易功亏一篑。

“竹编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帽子虽简,必不敢减物力。”这是王会珠老人始终恪守的东坡笠制作理念,也是当地农村手艺人不变的传承。

“东坡”手艺代代传

对于王会珠老人来说,起初学习东坡笠的手艺,是为了谋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老人出生于1943年,初中没毕业,十几岁的时候,就得赚钱养家。

“东坡笠手艺在我们村一代代传下来,一直没有断过,已经有数百年了。”说起悠久的历史,老人显得格外自豪。在木棠镇积万村委会蔡穴村,以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手工编织竹工艺品,东坡笠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这样浓郁的氛围感染下,王会珠不上学后,除了帮家里种田外,头一个想到的手艺就是制作东坡笠。他深知,只有学好手艺,才能多赚点钱补贴家用。“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做东坡笠,我是看会的。”回忆起学艺经历,老人略带得意地说,少年时,得空他就看老师傅怎么做,通过一两个月的“偷师学艺”,找几根竹子试试,他很快就学会做东坡笠。

真有这么简单?细聊之下,老人坦言并不容易。他还记得初学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这双手饱经摧残。由于都是赤手上阵,用刀削竹条时,一不小心,锋利的竹条就会刺进皮肤,手掌出血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刺进指尖、指腹,痛得钻心,刻骨铭心。


▲王会珠制作的东坡鞋。

不仅东坡笠,老人还会做东坡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眼前的东坡鞋有点类似现在的人字拖。只是,鞋底是用木头做的,固定鞋面或用结实的绳子,或用干了的椰子果皮。

“这就是个简单的榫卯结构。”老人解释说,他们大多就地取材,鞋底的材料多用火炼树的木头,手工做成鞋底,可以根据不同人脚的尺寸,进行“私人订制”。

传承手艺忧与盼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王会珠老人见证这门手艺的由盛到衰,到如今几乎无人问津。老人犹记得,儿时,很多村民家中都会买一顶这样的帽子,有的家里还买了好几顶。买的人多,做的人也多,大家靠手艺吃饭,都想着做得更好,那时的情景让他格外怀念。

随着时代变迁,市场上的替代品逐渐出现,层出不穷,对这种手工制品形成巨大冲击。“布帽子都是机器做的,比速度,人工没法比,款式花色也多了许多,而且随身携带也方便。”王会珠心底清楚,有需求,才有市场,属于这门手艺的“黄金年代”一去不复返了。

王会珠说,原本村里会这门手艺的人很多,现在会做东坡笠、东坡鞋的人没有几个,他属于最后一批手艺人。这门手艺还能走多久?王会珠老人自己也不清楚,他说,只要还能干得动,就一直干下去。有人愿意学,他也会很乐意教,期盼更多人关注这门历史悠久的老手艺。

在很多人心中,学手艺,从来不是简单的兴趣使然,文化的熏陶润物细无声。


▲羊联伟雕刻的东坡像。

儋州人在东坡文化的浸润下长大,对东坡先生充满敬仰,大家用各种形式表达今人的怀念。在儋州市三都办事处,村民羊联伟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木匠,从小就喜欢东坡文化,20多岁的时候,心中就埋下“种子”,想用木工制作东坡像。但那时家境贫寒,养家压力很大,他就暂时放下这个想法,每天为生活奔波。

随着孩子陆续长大成人,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深藏心田的种子破土发芽。今年,他着手制作东坡像。为此,他多次去东坡书院,深入了解东坡先生事迹,重点观摩书院中的东坡像,并拍了数十张照片。他还自掏腰包从村民手里买来香椿木,这是经过多番对比下精心选择的制作东坡像的木材。

“制作东坡像,就是为了重拾年轻时的梦想。用擅长的木工手艺,表达一位普通的儋州居民对东坡先生的崇敬之情。”经过一两个月的持续雕刻,羊联伟悉心制作的第一个东坡像露出“真容”,形象栩栩如生,让来访的朋友啧啧称奇。

让羊联伟欣慰的是,儿子羊道也非常喜欢这门手艺。羊道大学读了美术专业,将专业的知识融入传统木工制作中。羊联伟期待更多像儿子一样的年轻人,用多种方式纪念东坡先生,传承好东坡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 曹马志/文 王文/图

编辑:吴挺毅 审核:陈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