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热点  >  国内新闻
安徽小作坊提升标准助乡村振兴 老品牌焕新颜

2021-06-20 来源:中国新闻网

“70后”佘丰收3年前回到老家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院村开始种植生姜。见到她时,正忙着用自产的白姜热情招待来客。

“我们大院村是白姜的核心产区,种植和腌制白姜是许多村民世代相传的技能。”佘丰收介绍说,其父辈都种植生姜,但仅限于小作坊式生产,自家食用或亲朋好友间分享。她说:“以前村民就将白姜放在户外露天晾晒,也没有消毒和密封程序,卫生很难保证。”佘丰收这两年升级了自家的腌制生姜产线,增设了杀菌设备冷库等,用标准来提升技艺和保障食品安全。

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其加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铜陵白姜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7年,铜陵白姜种植基地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白姜产业已从原先田间地头的“一家一户”式的家庭作坊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一批拥有一定资本和技术优势的现代化白姜企业,初步形成了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和白姜生态旅游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为保护诸如铜陵白姜在内的老品牌,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底,安徽省食安委制定了《安徽省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在全省部署开展为期三年的小作坊专项整治行动。

在安徽省铜陵市,当地结合本地小作坊业发展实际,制定了《铜陵生姜小作坊生产规范》,大力推动生姜小作坊改造升级。在佘丰收所在的铜陵市郊区现有食品生产小作坊70户,通过建立了“一户一档”的动态管理档案等措施提升小作坊产品的品质和“颜值”。

铜陵市天门镇兴化村种姜“老把式”朱贤友介绍,过去因为不成规模种植以及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等因素,铜陵生姜被外地姜挤压的厉害。“但这几年不一样了,尽管价格高于市场其他品类的姜,但是自己种的姜不愁卖,还有很多老客户来定制生姜。一亩田除去成本,收成也更高了。”

在安徽省六安市,则明确了《六安市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创建基本标准》《六安市诚信示范小作坊创建基本标准》及其创建程序等。组织召开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示范区推进会、开展食品安全现场培训会、指导成立挂面协会、制定《六安手工挂面小作坊生产规范》团体标准。

革命老区金寨县近年来将食品小作坊提升改造、品牌打造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创新推行“一品一策、一坊一策”改造模式,持续加大部门指导、示范引领力度,加快推进小作坊转型升级,全县小作坊实现了由“脏、乱、差”向“小而精”的快速转身。

据安徽省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监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底,安徽全省普查建档的8780家小作坊已全部取得登记证,实现了登记率100%的工作目标。全省已对8780家小作坊开展了监督检查,实现检查覆盖率100%。此外,建立食品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信息共享和联合整治工作机制,严禁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使用无证小作坊产品;开展无证小作坊产品源头追查,严格阻断无证小作坊产品销售渠道。据统计,2020年全省立案查处无证小作坊207家,依法取缔128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