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一条“未来将逐步提高体育测试分值,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的消息,在浙江家长当中不胫而走。据钱报记者了解,这条消息的出处,来自近日浙江省教育厅牵头起草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体育征求意见稿”、“美育征求意见稿”)。
这两份征求意见稿,都是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精神而起草的。征求意见的时间为通告发布(8月17日)起10日内。
这份意见到底说了什么?它将会对浙江广大中小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内容一:体育
逐步提高体育考试分值
在体育征求意见稿中,最受关注的措施就是“积极推进体育考试改革,科学设置体育与健康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合理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丰富选考项目,完善测试标准”。
除了体育考试改革,这份征求意见稿对体育课时也做了严格规定:要求严格落实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阶段每周2课时。同时,推动体育社团活动、课外活动课程化管理,支持和引导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小学每天增加1节户外活动课,列入校本课程计划。此外,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切实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学校接下来的任务,包括培养每位学生熟练掌握2项运动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游泳、武术、龙舟、海岛运动、舞龙舞狮、围棋等中华传统体育与浙江特色体育项目,区域统筹推行“一校一品”“一校多品”校园体育模式;加快推进我省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推进开展冰雪运动项目;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做到应开尽开,实现中小学与社区体育场馆设施共管共用,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等。
内容二:艺术
或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在美育征求意见稿中,最受关注的措施就是“探索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改革试点”。
今后将把学生艺术课程学习情况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生学业质量评价体系;研制中小学生美育评价方案,实施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测评结果计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并作为高中、高等教育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和“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
但是,不得以艺术考级、社会考级成绩代替学生美育评价结果。
同时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小学每周不少于4节,初中每周不少于2节,并组织开展不少于2个与艺术相关的社团活动。普通高中阶段,艺术课程累计不少于108节,在开设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非艺术类中职学校艺术类必修课程累计不少于72节,同时开设丰富的艺术类选修课程。
义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吸收浙江地方人文艺术特点,挖掘美育课程资源,开设如丝绸、陶瓷、越剧、婺剧、畲族舞、木雕、石刻等具有浙江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
不过,任何学校和教师不得组织学生参加以盈利为目的的艺术竞赛活动,严禁任何部门和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商业性艺术、庆典活动。
校长预测:
未来教育改革三个方向
对于这样两份征求意见稿,记者采访了学校和家长。杭州惠兴中学校长王超认为,这两份征求意见稿能看出未来教育改革的三个方向。
一是分别重新定义了体育和美育,在目前“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是在为学生合理利用课内外时间做准备。因为今后寒暑假和周末不能开展学科培训,中小学生会有更多自主安排的时间,可以拿来做什么?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艺术审美趣味,或者培养相关特长是个很好的选择。
二是学校教育教学优化改革,学业成绩固然重要,但近年来杭州的中考新政,包括名额分配生(原保送生)的推荐,都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是教育评价改革的引导方向,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人才怎么选,可能也会加入体育、艺术的考量,过程性评价更重要。
杭州市长征中学的音乐特色班,这几年在杭城家长当中颇有名气。校长吴震宇看到两份征求意见稿的第一反应是欣慰,“这是从政策层面提高了艺术和体育教育的地位,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唯一的担忧是,今后到具体实施阶段,会不会由兴趣划向应试,变相增加师生的负担。
也有初中校长表示,两份征求意见稿的内容都不错,只是“逐步提高体育测试分值,将艺术类科目纳入中考”,目的是提高体育和艺术的地位,可是一旦变成考试,就容易变味。现在初中的体育课,无论是老师设计课堂内容,还是学生上课,就是单纯为了赚中考体育那30分。
相对来说,家长们的顾虑更多一些,虽然新政导向是好的,但艺术和体育类的非学科培训机构是否会趁此机会断章取义,制造大家的焦虑情绪,在学科培训班周末和节假日不开班的情况下,非学科培训班反倒坐地起价,加重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毕竟艺术类培训班的费用,比学科类培训班贵多了。”一位妈妈告诉钱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