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秋粮有望增产,全年粮食有望再获丰收。粮食增产、农业稳产,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
中国国家统计局称,10月份,中国秋粮收获接近尾声,从各地实打实收情况看,秋粮有望增产。在夏粮比上年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的基础上,全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1.3万亿斤以上。
今年以来,中国农业遭遇到了全球疫情、汛情等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向中新社记者表示,山西、河南等地洪涝灾害给粮食、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国际粮价明显攀升,国际小麦价格上涨了50%,在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等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受到冲击,粮食进口的稳定性也面临挑战。
种种挑战之下,中国农业保持了“定力”。据中国农业农村部调度显示,今年中国秋粮播种面积呈扩大态势,虽然局地受持续强降雨影响,灾情偏重发生,但全国总体来看灾情比往年相比要轻,秋粮有望再获丰收。此外,在官方抢收抢播、跨区域调度等措施之下,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实现了稳产保供。
近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粮食储备总量充足,政府储备规模稳中有增,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企业商品库存增加较多,小麦和稻谷商品库存均同比增加50%以上,防范风险能力有效增强。36个大中城市主城区及市场易波动地区的地方成品粮油储备达到15天及以上市场供应量。
随着秋粮丰收成定局,中国粮食产量也将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端牢中国饭碗,筑牢农业基础,中国经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韧性也随之增强。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局面,新冠肺炎疫情、复杂的国际形势、极端自然灾害等带来诸多挑战,在这种时候,农业稳定社会经济的‘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李国祥表示,中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牢牢把住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
展望后期,专家分析指出,中国粮食和农业生产仍面临诸多挑战,国际粮食价格攀升、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稳定性的冲击、今冬拉尼娜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农资价格攀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等,中国粮食生产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要始终紧绷粮食安全的“一根弦”。
本月初,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强调“端牢中国饭碗”,要求稳定农业生产,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粮食产量在1.3万亿斤以上,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提升储备和市场调控能力。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商务部等多部门也陆续对今冬明春农产品稳产保供进行部署。
秋冬种决定了明年粮食生产的开局。对于今年秋汛及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表示,预计到12月份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今冬冷暖波动幅度较大,农业农村部将部署抓好秋播扫尾,确保小麦面积稳定,抓好冬前田管,防范好低温冻害和病虫草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及早谋划明年早春的麦田管理,夯实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