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热点  >  体育新闻
中国足球存在四大误区 成绩差不能只赖国脚

2016-11-12 来源:新浪体育

  数日前,我接到一个电话,一位大报驻外记者号称通过数千读者来电来函,归纳出一条提高国家队水平的绝妙点子,找我讨论如何通过媒体力量促成此事:中超赛季结束后设立本土明星队vs外援明星队对抗赛,以此揭示本土球员能力的不足,希望他们能知耻后勇奋发图强。

  无论哪个行业,都最怕这种纯粹外行一拍脑袋砸出的所谓灵感。过程要践踏俱乐部利益,目的更是践踏球员尊严,这样的天才方案,我只能果断拒绝。对方依然不依不饶,表示“就想为中国足球做点实事、好事”,天可怜见,如果您真想为中国足球做点事,那就洗洗睡吧,这样对谁都好。好好的职业足球,为什么一定要折腾散架呢?

  挂掉电话,我很快就后悔了,应该问下是谁透露了我的号码,然后将这个不负责任的家伙拉黑,我在接电话过程中就从未动过出卖国内部同事的念头。再一想,对于这种热衷于为中国职业足球掘墓的思潮,严防死守只是鸵鸟策略,更积极的手段是发出声音,打消国人对职业足球和职业球员的种种误解与奇葩要求。

  职业联赛成功,国家队就一定会成功吗?中国队成绩退步是职业足球的错吗?中国人多就一定能找出11个足球达人吗?当不了达人的职业球员就活该去死了吗?恰逢国足天价新帅里皮即将迎来世预赛首秀,籍此国足再次站到风口浪尖之机,是时候为中国足球和中国球员说几句公道话了。

  误解1:职业联赛越兴旺则国家队理应越强

  中国足球职业化20余年,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外援水平越来越高,国足成绩却不见起色,甚至给人“越活越回去”之感。晋级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成了国足的回光返照,之后连续3届世预赛无缘10强赛。本届世预赛借10强赛扩充到12强赛的东风,再拜朝鲜第一阶段小组赛末轮爆冷输给菲律宾所赐,国足幸运搭上12强赛末班车,却在4轮战罢就基本丧失晋级希望。

  如此成绩与历史战绩相比,无疑是大幅退步了。1958年世预赛太过久远暂且不论,重返国际体育大家庭后,国足对世界杯的首次冲击是1982年世预赛,若非沙特末轮主场放水0比5输给新西兰,国足便可直接进军西班牙,结果附加赛在半个主场新加坡1比2憾负新西兰。1990年世预赛,国足遭遇著名的“黑色三分钟”,最后时刻被卡塔尔2比1逆转,只差一步去罗马。算上“519”和“输也门”,职业化前的4次冲击有半数险些成功,与最近4届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职业化之后成绩反而下降,流言蜚语自然扑面而来。

  然而,职业足球成功与国家队成功之间根本没有必然联系,如果硬要说联系,只能说可能还有些负相关。当今足坛最成功的职业联赛当属英超,然而英格兰队却被人戏称为“欧洲中国队”。英超成立于1992年,在此之前2年,三狮军团刚闯入意大利世界杯4强,在此之后,英格兰队的最好成绩便是1996年本土欧洲杯闯进半决赛。待到近年来英超收入将另三大联赛彻底抛远,三狮成绩更下一层楼,2008年欧洲杯无缘决赛圈,2010年世界杯止步16强,2014年世界杯更是折戟小组赛,2016年欧洲杯1/8决赛被名不见经传的冰岛逆转,成就了北欧小国的战吼传奇。

  另一个传统足球强国意大利的例子也极具代表性。1963年,AC米兰成为首支捧起冠军杯的意甲球队,接下来两年国际米兰蝉联冠军杯,大国际时代名扬天下。然而1966年世界杯,意大利小组赛末轮爆冷输给朝鲜惨遭淘汰,足协将之视为奇耻大辱,立即在意甲实施外援禁令。结果蓝衣军团成绩迅速反弹,1968年本土欧洲杯夺冠,1970年世界杯半决赛与西德联手奉献史上最经典加时赛,结果因为体能透支,决赛面对贝利领军的巴西,上半场战成1比1后下半场崩盘。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意甲再度迎来辉煌,人称小世界杯,然而2002年世界杯又受到重挫,这次是被朝鲜的邻居韩国金球挡在8强门外。意甲再次收紧外援政策,结果蓝军在4年后的德国世界杯上夺冠。职业足球大获成功-世界杯上丢人现眼-开职业足球倒车-国家队大赛摘金夺银,意大利足球的固定套路,应该可以把那些盼着国足因为职业化而腾飞的人们从梦中叫醒。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职业化并非让国足腾飞的良药,什么才是?

  误解2:职业化比专业化容易出人才、出成绩

  联赛职业化了,引进外援放开了,本土球员可以向外援学习,取长补短积极进步,于是球员能力就提高了,国足成绩必然也就上去了,这是很普遍的一种思路,给我打电话的外行记者很明显也是该论调的支持者。然而,事实当真如此吗?

  如果把一国足球比作一棵大树,国家队和职业联赛只是光鲜的枝叶花朵,青少年培养体系才是树干和深埋于地下的庞大根茎,若是青训不力,再强势的联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国家队则是无根浮萍,经不起哪怕微风细雨。没有稳固的青训体系,妄图通过“知耻而后勇”就让矮子里拔将军选出的国脚小宇宙爆发,或是变身超级赛亚人战斗力爆表,无异于痴人说梦。

  正如战争打的是经济和资源,优异的战术和单兵能力可能逆转某一场战斗乃至战役,却无法撼动整个战争走势,足球亦然,讲究的是一整套系统工程。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说,改变历史的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人民大众,没有青训带来的整体提高,尖子战略根本无从谈起。

  从青训角度来讲,专业化的效果不敢说一定好,但至少比职业化更稳定。不止是中国,其他从专业化变职业化国家的足球水平同样遭遇了滑坡。

  冷战时期,走专业化道路的东欧足球水平堪与西欧和南美分庭抗礼。前两届欧洲杯,苏联获得一冠一亚,分家前的1988年欧洲杯再入决赛。然而随着东欧剧变、举国体制崩塌,俄罗斯(独联体)队从1992年欧洲杯起遭遇了尴尬的决赛圈8连不胜(3平5负),直到2004年前两场连败提前出局后才在末轮拿下荣誉之战。苏联解体后的6届世界杯,俄罗斯只有3届闯进决赛圈,均未能小组出线。

  苏联足球的另一分支乌克兰,则将专业化时代的老本又吃了十几年。舍甫琴科1986年10岁时进入基辅迪纳摩梯队,18年后捧起金球奖,20年后率领乌克兰闯进世界杯8强。在他之前,基辅迪纳摩还出产了1975年金球奖得主布洛欣和1986年金球奖得主别拉诺夫,而在“核弹头”之后,乌克兰再无顶级球星乃至一线球星横空出世,如今甚至无人效力于欧洲一线豪门。

  东欧足球另一代表是捷克。二战前后,捷克斯洛伐克各获得一次世界杯亚军,1962年的亚军队长马索普斯特还荣膺金球奖。1976年欧洲杯决赛,捷克斯洛伐克点球大战击败西德夺冠,帕年卡发明勺子点球制胜。与乌克兰一样,捷克斯洛伐克分家后,捷克也将专业化时代的老本吃到了新世纪。比舍甫琴科还年长4岁的内德维德2003年当选金球奖,2004年率领捷克最后的黄金一代闯进欧洲杯4强,该队小组赛两连胜提前锁定头名后,末轮派出替补阵容依然吊打德国。

  时过境迁,如今的捷克队星味甚至还不及乌克兰。参加过2004年欧洲杯的切赫、普拉希尔已退出国家队,2000年成为捷克史上最年轻欧洲杯出场球员的罗西基,今夏则以35岁8个月高龄创下该队欧洲杯最年长出场球员纪录,捷克足球之青黄不接可见一斑。

  从专业化过渡到职业化之后,青训重任从国家移交给俱乐部,若是俱乐部无心青训或是心有余而财不足,该国足球便将面临人才断档。问题又来了,西欧和南美走职业化足球路线的国家,又是如何做到源源不断产出人才的?

  误解3:中国十几亿人还挑不出11个会踢球的?

  西欧和南美成功的秘诀在于足球普及度非常高,不过二者情况又有所不同,一因富,一因穷。在欧美发达国家,将孩子送去参加体育活动是每个社区几乎每个家长的选择,只不过西欧人首推足球,美国人更倾向于四大联盟项目。有人参与,还要有场地,所谓有闲有钱缺一不可。

  这个套路自然不可能复制到中国。且不论中国的家长供车供房之余,还能否拿出闲钱供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即便经济实力达到要求,孩子的时间也有限,去报个奥数班、英语班、钢琴班都比参加体育活动来得实际。美国人玩闹着就能进大学,英国人一生下来就享受终生公费医疗,北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福利高得令人咋舌,可中国人与生俱来有什么?不拼命读书将来只能注孤生。

  这位看官说了,既然中国人学不了欧美发达国家那一套,南美穷国总能学了吧?可惜,还是不行。

  巴西是全球头号球员出口国,几乎人人都能来上两脚,贫民窟里更是走出巨星无数。然而除了本身确实爱好足球之外,大批穷孩子对待足球的态度是将之作为改变命运的途径,信奉的是球技改变命运。而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知识改变命运”,自两宋科举兴盛文官当道以来,信奉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如果要让家长在读书和踢球之中为孩子选一条路,结果实在毫无悬念。想想看也没错,读书如果没读出来,哪怕拿一张三流大学的文凭也是文凭,踢球如果没踢出来,还能去干吗?

  至于说给中小学生减负,好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体育运动,这纯属扯淡。即便再减负,高校再扩招,社会上的机会还是只有那么多,竞争激烈度丝毫没有趋缓,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甚至反而要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学习的知识越多、考试的难度越大,越容易拉开分数,而所谓的减负之后,考试知识点变少、题目变简单,大家分数挤做一堆,稍有失手便可能名落孙山。优等生为了应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只能挥洒更多的汗水、攻克更多的模拟试题,把自己锤炼成绝不失手的考试机器。

  至于将足球强制性加入中小学升学考试,更是拿天下学子当儿戏。若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现有体育分数占比便已足够,何必增加注重技巧、根本不适合量化为分数的足球项目?难道过不了人还不许考大学不成?再者,没有兴趣是被逼出来的,尤其是正处于叛逆年龄的中小学生。数学是对人类科技发展用处最大的学科,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又有几个学生热爱数学?强迫学生练习应试足球,结果只能是学生纷纷唾弃足球。应试教育已经毁了“历史”二字,真心希望不要再来糟践足球。

  所以,中国哪怕人再多,也未必就能挑出11个会踢球的大拿。专业化青训体系已成往事,俱乐部大多看中一线队成绩而无心青训,足球底蕴又远谈不上浓厚,甚至想踢球都没场地,哪来的挑人渠道?冰岛虽然只有30余万人口,却几乎是全国收看欧洲杯助威,中国即便是冲进了2002年韩日世界杯,当时的收视率又有多少?

  乌拉圭人口不过冰岛10倍,连中国一个特大城市都比不上,可去年智利美洲杯前,舆论调查显示超过9成国民要前往邻国观战,这个人均GDP不足中国两倍的小国显然算不上富裕国家,可他们的国民就是这么任性,这就是足球底蕴。中国又有多少人去邻国看过世界杯?既然没钱、没闲、没青训、没底蕴,某些年龄段全国注册球员人数只有三位甚至两位数,何必还要喊出种种不切实际的口号,妄图强撑出一个大胖子呢?

  误解4:国足丢人现眼,国脚不配挣那么多钱

  连足协都已从体制内剥离,再想走专业化路线怕是不易,除非一切推倒重来,否则青训重任就只能交给俱乐部。并不是说俱乐部搞青训就注定一事无成,2000年欧洲杯德国小组出局后,德国足协勒令德甲、德乙俱乐部必须建设符合专业标准的青训学院,不到10年就收到成效。

  德国足球人才从此呈井喷之势,自2006年本土世界杯起连续6届大赛闯进4强,2014年更是捧起世界杯,顺带赠予东道主巴西队史最惨痛失利1比7。然而如前文所述,德国俱乐部青训的成功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再者德国人百余年来以执行命令一丝不苟著称,而中国人千年来已将阳奉阴违发展为一门艺术。

  其实俱乐部重视一线队成绩、轻视青训建设也无可厚非,毕竟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愿意砸钱搞职业足球的商人更多是将足球视为生意,而不是像莫拉蒂、洛佩拉那样因爱而来。何况就算是球痴贝卢斯科尼,先是通过将意甲转播权卖到全球打造出“小世界杯”,后又凭借AC米兰带来的声望三度成为意大利总理,足球对他而言在商政两界都是巨大助益。在商言商,要求商人变身慈善家太不现实,何况中国的足球商人也不是不砸钱,而是只愿意砸能听见响的钱。

  俱乐部成绩好了,联赛冠军拿到手软、亚冠能与各国豪强掰腕子,这便是听到响了,从大连到广州皆如是。再高大上一些,给国脚发奖金甚至斥巨资为国足选帅,这更是巨响,从卡马乔到里皮,呵呵,好巧。至于青训,在中国商人眼中并非散财而是敛财的生意,先打着青训的旗号拼命圈地,再高价招生把教育办成产业,至于送去留洋的青少年队伍,大多费用比报个商学院还高。至于各级别青年队教练,如果只收钱就能让梯队孩子升级,那还算仗义的。指望像巴西人那样“球技改变命运”,只能说太天真无邪。

  这便是目前中国足球的青训生态体系,国脚水平一蟹不如一蟹也就不足为奇。然而由于职业化之故,球员收入相比专业化时代可谓天翻地覆,虽然20余年间也有过低谷,但近年来随着国情变化再度节节攀升,这种势头在可预计的未来并不会止住。于是又有人眼红,认为球员水平如此低下,凭什么收入这么高?

  必须明确一个概念,球员收入是市场而非水平决定的。比如英超,由于欧冠和联赛本身都有本土球员、青训球员人数要求,“户口本”球员自然成了香饽饽,尽管水平未必高,英格兰球员尤其是国脚依然是各大英超豪门哄抢的对象,身价严重偏离实际价值。

  本土球员在英超能拿到远胜其他联赛的高薪,自然没人乐意留洋闯荡,加之宁为鸡头不为凤尾,从2010年世界杯至今的4届大赛三狮阵容中,只有2014年世界杯时的替补门将弗雷泽·福斯特一人当时在苏超凯尔特人而不是英超效力。这还是因为门将位置实在特殊,等闲不会轮换,由于英格兰球员水平实在有限,因此能在英超踢上主力的门将凤毛麟角,目前也只有南安普敦的弗雷泽·福斯特、斯托克城的巴特兰、西布朗的本·福斯特和伯恩利的希顿4人。

  欧冠和英超还只是设定本土球员、青训球员下限人数,亚冠和中超则是设定外援上限人数,本土球员自然更是香饽饽。广州恒大之所以能完成中超霸业,最关键的因素并非外援水平奇高,毕竟大家都在拼命砸钱,有巴西、阿根廷、意大利当打国脚的绝非恒大一家,而是趁其他俱乐部醒悟之前,抢先把本土菁英尽可能罗至帐下,等到其他老板想砸钱买人时,悲哀地发现已经无人可买了。

  对于门将位置,中超更是直接向外援亮红灯,为本就炙手可热的本土球员市场又添了一把火。张鹭连国家队的门边都摸不着,天津权健却以7000万天价从辽宁宏运将他引进。7000万人民币折合942万欧元,按照权威转会市场网站估价,当世身价超过这一数值的门将不过30人,在英超领头羊利物浦力压米尼奥莱打上主力的卡里乌斯身价不过900万欧元,而他今夏从美因茨投奔安菲尔德时转会费不过620万。英超卫冕冠军莱斯特的主力门将小舒梅切尔,身价更只有800万。而转会市场网站对张鹭的估价,则是10万欧元,可见溢价夸张到何等地步。

  身价绑上了火箭炮,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以至于和英格兰球员一样,中国球员渐渐也息了留洋的念头,即便留洋也只是短期行为,目的是将这段经历当作镀金的跳板,回国后加盟更大的俱乐部、赚更多的钱。然而,中超球员赚钱再多,毕竟与举国体制下由国家用纳税人的钱供养不同,他们赚的是资本家的钱,凭的是自己的本事(本土球员中的佼佼者),这又于卿何干?就连现在举行奥运会,都有一群人跳出来嚷嚷要转变思路,别再一味奉行金牌至上,既然对拿着纳税人血汗钱的冷门项目运动员都能如此大度,为何对和你一样给资本家打工养家的职业足球运动员就要喊打喊杀呢?

  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对国脚应该效仿伊拉克、朝鲜故事。他们道听途说,获悉若是伊拉克队输球,萨达姆的大公子乌代会对球员动刑,朝鲜更是有恐怖的挖煤传言。于是这帮人便鼓吹应该对国脚也这么做,仿佛如此一来国脚便能拼死报国无往不利了。对于这种人,我只想说:好啊,你去当国脚吧,你全家都去当国脚吧!且不论把中国的恐怖指数拉到伊拉克、朝鲜的水准是对政府赤裸裸的抹黑,国脚水平不行,再威逼利诱也是徒劳,正如你天天把儿子往死里打,他也很难10岁考上清华。以中国现有的青训体系,就算你威胁国脚进不了世界杯就满门抄斩,他也只能哭着对你说:臣妾做不到啊!

  还有人认为国足成绩差是因为国脚不够爱国,相反,我倒是认为很少有哪国球员比中国球员更爱国。在欧美职业足坛,球员为全身心投入俱乐部赛事而退出国家队的例子屡见不鲜,其中甚至不乏当打之年的巨星,比如2014年世界杯德国队夺冠后,以30岁队长拉姆为首的3名国脚退队,同样是2014年世界杯后,未获征召的纳斯里因与主帅德尚有隙,在27岁的年纪退出法国队。可是你什么时候听说过有中国球员以任何理由退出国家队的?

  既然拳击运动员邹市明可以转职业,当时尚未出台职业选手可以参加奥运会的规定,被全国人民狂喷的职业球员为何不能退出国家队?如果有一天,有在中超效力的中国球员退出中国队,那将是中国职业足球的里程碑;如果有一天,有在海外效力的中国球员退出中国队,那将是中国职业球员的里程碑!

    精彩推荐:                 

      世预赛-巴西完胜阿根廷 梅西垂头 内少兴奋 

     脑洞来了!当NBA遇到双11 球星的朋友圈会啥样 

      30年前倪萍和郎平曾同场训练 

分享到:
责任编辑:壮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