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4日,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村民在竹林中采收竹荪。近年来,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的贵州省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在林下套种竹荪,既不耽误竹林生长,又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华社发(王长育 摄)

7月4日,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村民在竹林中采收竹荪。 近年来,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的贵州省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在林下套种竹荪,既不耽误竹林生长,又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华社发(李玲 摄)

7月4日,在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村民在晾晒刚采收的竹荪(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的贵州省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在林下套种竹荪,既不耽误竹林生长,又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华社发(王长育 摄)

7月4日,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村民在晾晒竹荪。 近年来,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的贵州省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在林下套种竹荪,既不耽误竹林生长,又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华社发(李玲 摄)

7月4日,在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凉江村,村民在搬运刚采收的竹荪(无人机照片)。 近年来,有“中国竹子之乡”之称的贵州省赤水市充分利用当地的竹林资源,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在林下套种竹荪,既不耽误竹林生长,又拓宽了山区农民的增收渠道。 新华社发(王长育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