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热点  >  焦点图
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2022-12-22 来源:新华网

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中国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右四)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右二)等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举行的COP15第二阶段全体会议上鼓掌庆祝通过“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新华社记者 连漪 摄

国际社会期盼已久的“框架”终于达成,定名“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

历史在这一刻定格。这个瞬间必将成为保护地球家园的标志性时刻,镌刻在全球环境治理的史册上。

在大会主席国中国的引领和推动下,各缔约方和各利益攸关方求同存异,相向而行,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推出新的十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蓝图。

这是人类团结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重要成果——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并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约百万物种正在遭受灭绝威胁。就在大会期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又增加约700个生存受威胁的物种。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大声疾呼,停止“破坏自然的狂欢”,“与自然缔结和平契约”。

在“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主题召集下,来自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缔约方代表及利益攸关方代表,包括近200位部级代表,相聚蒙特利尔,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尽快扭转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联合国会议因需要协调各方立场常常会“加时”“拖堂”,但本次会议却出人意料地在既定闭幕时间前夕就达成最重要的成果,充分展现各方强烈政治意愿和团结合作,是多边主义的胜利。

这是兼具雄心和务实平衡的最大公约数——

“框架”谈判的大背景是,全球第一个以十年为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爱知目标”设定的20项目标到2020年没有一项完全实现。当各方代表抵达蒙特利尔时,摆在他们面前的案文仍有诸多内容等待商定。

各缔约方在“框架”目标、资源调动、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等“硬骨头”上积极寻求折中方案,最终都达成一致,包括历史性地将遗传资源数字序列信息落地路径纳入、历史性地决定设立“框架”的基金。

这是通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未来的新起点——

“框架”以“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为方向,设定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有具体的目标,也明确了路径。

“下一个关键步骤是执行,”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说,“我们要制定国家计划,在全世界范围内动员采取广泛行动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必须让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尤其是青年、土著人民、当地社区和学术界。我们还必须调动历史水平的投资。”

中国引领绘就新蓝图

越是关键时刻,越显责任担当。

“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当会议进程过半而关键难点议题难解之时,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向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开幕式致辞,开宗明义强调要凝聚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共识,共同推动制定“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设定目标、明确路径。

“习近平主席的致辞传递了重要信息,他呼吁各缔约方部长携手,为共同目标开展国际合作,达成有雄心且可执行的‘框架’,”《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说,“感谢习主席致辞,这为技术层面和政治层面的谈判继续进行创造了有利氛围。”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习近平主席已多次在重大的双多边外交场合就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阐明中国主张,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迈上新台阶的坚定决心。

中国自担任COP15主席国以来,一直以强有力的行动,推动大会进程,以实际行动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

在去年昆明举行的第一阶段会议上,中方宣布了率先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第一批国家公园等一批务实的东道国举措。中国还推动大会通过了《昆明宣言》,为“框架”的后续磋商和成功通过奠定坚实政治基础。

为了继续凝聚共识、保持势头,在第一阶段会议之后、第二阶段会议之前,中方又组织召开近40次公约主席团会议,100多场不同层级的双边和多边会议,使“框架”结构及核心表述在第二阶段会议开始前已基本成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