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保健养生
饭后百步走 谨遵三不宜

作者:清风徐来 · 2015-09-14 来源:凯风网

网络图片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养生谚语,也有很多实践支撑,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唐代著名医学家兼养生家孙思邈,就是因为坚持“饭后百步走”,活到了101岁。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如此描述自己的“百步走”经验:“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紧接着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

  一般情况下,如果“饭后百步走”走法得当、运动适量,的确对身体健康大有好处。长期坚持,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脂肪堆积,有助于胃肠消化液的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契合古人“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养生道理。尤其是那些平时活动较少、形体较胖、长时间伏案工作、胃酸过多的人,饭后经常走走,效果更佳。不过,饭后怎么走、走多久,也有讲究,若方法不对,则弊大于利。

  一是不宜马上走。“饭后百步走”的“饭后”,应当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并非指一吃完饭就匆忙起身。因为,刚吃进去的食物需要在胃里停留一段时间,才能与帮助消化吸收的胃液相混合。如果放下筷子就走,人体内的血液就会更多地分布于躯干、四肢等活动部位,使胃肠道血液供应量相应减少,消化酶的分泌也随之减少,给胃增加许多紧张因素,导致胃内食物得不到充分的消化。

  二是不宜急速走。“食饱不得急行”,这是古人推崇的养生之道。“饭后百步走”并非指一定要走上一百步,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身体状况因地制宜。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百步走”应是“摆步走”,不是急行军、锻炼式的散步。只要摆动手臂,悠闲地慢慢溜达20—30分钟,就能促进胃肠蠕动、消化液分泌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在“摆步走”的时间上,体弱、年迈的人可少走一些;平时缺乏运动、体重超标、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人可多走一些;晚餐后可走久一点。

  三是不宜随便走。“饭后百步走”虽然好处多,却并非适合所有人群。体质较差、体弱多病,尤其是患有胃下垂病症的人,则不宜“百步走”,甚至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进行直立性活动,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人,更不宜“饭后百步走”。“百步走”会增加心脏负荷,使心、脑供血不足,易出现头昏、眼花、乏力、肢麻等症状,严重的还可能突然昏厥跌倒,威胁生命。

  由是观之,“饭后百步走”和体育锻炼不同,它可以给人带来轻松愉快的心情和适当的胃肠保健,是健康生活的良好习惯。只要谨遵“三不宜”,饭后不“马上走”、“急速走”、“随便走”,同时在“百步走”的同时辅以双手前后甩动拍打躯干以及手臂,拟或是用手臂拍打肩、胸、腹、腰、背等各部位,就能起到按摩穴位、舒筋活络、缓解紧张、消除疲劳、防病养生、健康长寿之效。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