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饮食指南
掌握这份“抗炎饮食”要点 帮你重新吃出健康

2023-05-20 来源:科普中国

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感觉,在假期享受了各种美食佳肴之后,过了几天,就会发现身体不太适应。

有些人可能感到上火,口干舌燥,有些人可能胃胀肚痛,消化不良,这些不适感通常都与饮食有关,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体内炎症反应的增加。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抗炎饮食”,看看如何通过饮食来降低炎症反应,让身体恢复健康状态。

对于“抗炎饮食”,有人说,不注意抗炎,可能患上很多疾病;有人说,某某食物比其他食物的抗炎效果更好,还有人推荐膳食补充剂……这些说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

什么是慢性炎症?

炎症,是人体的一种应急机制;慢性炎症,可以看成错误的预警。

我们可以拿日常事物打个比方:每年夏天,沿海城市都会遇到台风。为了应对这种灾害,政府会发布台风预警,通过电视、手机通知大家;也会设法减少损失,比如,公交车、地铁停运,呼吁市民待在室内;还会调集人力,一旦遇到电力故障等突发情况,立刻进行检修。

当免疫系统检查到致病微生物,同样会进行应急管理。比如,肺炎会引起发热,结膜炎会导致眼睛红肿,提醒我们注意自身的状态;比如活力下降,让我们变得不爱运动、总想在床上躺着,以便节省能量,全力应对感染;比如,改变局部组织的状态,尽可能多地调集免疫细胞,将入侵的微生物杀死。

因此,正常情况下,炎症有明确的原因,发展非常迅速,可以引起明显的不适。不过,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炎症——全身性慢性炎症。这种炎症与正常情况相反:没有明确的原因,持续时间很长,甚至可能持续终生,而患者,往往不知道自己有炎症。

慢性炎症是百病之源吗?

慢性炎症的确与许多疾病有关。

按照原因,可以将疾病分为两大类:一类,就像前面提到的肺炎、结膜炎,跟微生物感染有关;另一类,跟感染无关,称之为非感染性疾病,也叫慢性疾病。

慢性疾病的种类很多,比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它们的影响范围很广,每个人都可能遇到。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影响寿命。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希望搞清楚这些疾病的详细机制。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患者的身体都出现了全身性慢性炎症。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要是一个城市,发布了错误的台风信号,会发生什么事呢?答案很显然,工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会受到影响。与此相似,全身性慢性炎症可能会影响人体代谢,乃至伤害细胞,进而引起种种慢性疾病。

慢性炎症有办法检查吗?

目前还没有准确、方便的检查办法。

炎症反应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比如C反应蛋白。研究显示,全身性慢性炎症会引起C反应蛋白升高。不过,这种蛋白质由肝脏合成,对细菌、真菌、寄生虫都比较敏感,还跟肿瘤、组织坏死有关。换句话说,C反应蛋白增高,未必是全身性慢性炎症。

其他的炎症标志物,也有类似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检测全身性慢性炎症,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方案。不过,全身性慢性炎症毕竟是不正常状态,如果长期存在,可能引起一些不太明显的症状,比如,反复感染、总是感到疲倦。

怎么摆脱慢性炎症?

目前,科学家们还没有弄明白全身性慢性炎症的来源,不过,确定了一些危险因素。如果存在这些因素,遇到全身性慢性炎症的可能性会变大。

幸运的是,大部分危险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且都是我们说过很多遍的,比如控制体重、注意饮食、规律作息。

另外,要提醒大家: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加减法。举个例子来说,能量摄入是全身性慢性炎症的危险因素,但是,谁能不吃饭呢?

吃的方面,要注意什么?

也是老生常谈的。

2009年,学者们发现,食物成分和人体的炎症状态存在关联。比如,β-胡萝卜素、咖啡因可以降炎。由此,提出了一种以降低或减少全身性慢性炎症为目标的饮食方案,即,抗炎饮食。

那么,是不是多吃点抗炎的食物,就万事大吉了呢?

当然不是。

日常饮食,成分复杂,需要注意各成分的数量关系。β-胡萝卜素可以抗炎,一大盆红肉炖萝卜,效果就反过来了;咖啡因固然可以减少炎症,不过,按照学者们的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210~400mg咖啡因就行了。

再者,做饭的方法会影响食物成分,比如,高温烹饪肉类,会产生杂环胺、多环芳烃、糖基化终产物,这些物质都会促进炎症发生。

全身性慢性炎症,听起来比较新鲜;应对它的方案,却不算稀奇。只要健康生活,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