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一天天的转凉,全身器官也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血管遵循热胀冷缩的原理,寒冷刺激而造成血管收缩,增加血流阻力,易造成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为什么冬季是心脏病高危期?
1、气温太低
冬季气温较低,特别是北方,早晨和晚上的气温达到0℃以下。气温降低可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加快心跳速度,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促使血压升高,加大心脏承受的负荷。本来就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血管,由于血液需求量较大而不能正常扩张,从而造成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还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易造成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出血,促使血栓形成,易引发急性血管阻塞,从而导致急性心梗。另外,发生粥样硬化斑块的血管,由于冠状动脉痉挛而使得血管进一步狭窄,从而导致心绞痛急性发作,甚至诱发急性心梗。
2、血脂水平升高
气温降低,人们的食欲却有所升高,喜欢吃高脂肪和高糖分食物,再加上户外活动量减少,易产生多余热量,使得热量转化成脂肪堆积,从而造成肥胖。另外,摄入太多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升高胆固醇以及甘油三酯含量,易造成血管狭窄或堵塞,从而引发冠心病,甚至诱发急性脑卒中。
3、血压水平升高
天气寒冷而促使血管收缩,尤其是外周血管收缩,易造成血压急剧升高,血压升高会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4、湿度低
北方冬季干燥,为能保暖而门窗紧闭,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暖气房中,空气不流通,易使得致病菌入侵身体,提高感染风险,感染又是心力衰竭或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温馨提示
冬季应呵护好心脏,一刻也不能松懈。注意身体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合理加衣。晨练的时间不能太早,因为早晨空气中含氧量低,过早晨练会导致血液供氧不足;早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再加上气温低而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促使血压升高,从而引发心脑血管意外,至少等太阳升起之后再晨练,比如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冬季不能盲目进补,尤其是少吃高蛋白质和高脂肪的食物,以免增加心血管负担。应提供少盐少糖少脂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