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明朝这场牵连数万人的贪污案 为何如此轰动

2020-08-02 来源:人民论坛网

纵观历史上的各个朝代,凡是白手起家的皇帝在建国之初都是君明臣贤,百姓和乐,这个时候的朝廷腐败之风还没有盛行,因此官员们也都是极为廉洁的。

但是反观明朝,洪武十八年(1385年),爆发了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案。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达数万人,引起了举国震惊。

朱元璋也通过这件案子将大明朝的官场整个扫荡了一遍,成就了其铁血帝王的威名。在此次贪污案件之后,朱元璋为了避免官员随意篡改账目金额,将一、二、三等大写数字改为了壹、贰、叄,对后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这就是洪武四大案之一的郭桓案。这个案子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被查处的呢?

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夏税秋粮,应天、镇江等五个州府,没有一粒粮食提交国库。

这几个地方是朱元璋当年平定天下的根据地,在战争年代里长期支援朱元璋的军队南征北战。

朱元璋不曾忘记这份恩情,在他即位后免除该地区所有民田的夏税秋粮。民田税粮全免,可当地还有几十万亩官田,从官田征收的粮食跑到哪里去了?

拔出萝卜带出泥,由应天、镇江等五个州、府引发的征粮腐败案牵涉的细枝末节非常庞杂,但这个案子的最终指向都系于一个人,那就是户部分管征粮工作的侍郎(副部长)郭桓。

办案人员认定的结果是,当地官吏张钦等人勾结户部侍郎郭桓等,将本应入仓的税粮全部私分了。

浙西地区应收秋粮450万石,但实际入仓的粮食和以钞折粮的钱,合计只有260万石。其余190万石哪里去了?经调查,郭桓等人收受浙西等府贿赂50万贯,致使府县官黄文等,通同刁顽人吏沈原等作弊,将应纳税粮各分入己。

郭桓究竟收了多少贿赂、盗卖了多少官粮?按照朱元璋在《大诰》中的说法,郭桓等人几年之内连贪污带盗卖再加上掺水毁掉的官粮,给大明朝造成了2400万石粮食的损失,而这相当于当时整个国家一年的收入。

在如此触目惊心的数字面前,朱元璋极为震怒。他立即下令锦衣卫追查此案的有关人员,从哪儿来的贿赂,就查到哪儿,并令审刑司吴庸主持此案。

郭桓、王志等京官贪污受贿是祸源所在,地方官吏科敛罪责难逃。至于地方官府浮夸出来的虚假产值,朱元璋也就不再去刨根究底了。而对于这个案子造成的损失,朱元璋派人去各地追赃。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元璋在《大诰》里描述了当时各地官员的对策。

例如大名府开州州判刘汝霖,明明知道本州官吏罗从礼手中寄存有17000贯赃款,却发了一个通知,要求老百姓各家各户摊派,包赔赃款。由此可以知晓,地方官吏并没有吐出赃款,而是将亏空又再次转嫁到老百姓的头上。

朱元璋极为愤怒,跟着发了一道文:许多地方官员借此机会在全县范围内科敛百姓,等于加征了一道税。收税的总额之中,大约上缴百分之一就足以补偿赃款,其余部分便落入自己的腰包,而原来收藏的赃款自然还是自己的。他要求各地耆民赴京面奏,揭发地方官的犯罪事实,下决心严厉惩处各级官员和牵连案件的富民。

至此,这个案子已经不是郭桓和几个主犯的问题,而是朱元璋要将对郭恒同党的追查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为了保证除恶务尽,朱元璋走的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严酷路线。对于他来说,不见血的权力运行,根本无法保证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在严格的追查之下,朱元璋很快发现,六部的所有官员几乎都成了郭桓的同犯,当然这个结果也是朱元璋事前应该能够想到的。

其中涉案官员包括兵部(国防部)侍郎王志、礼部(礼法)尚书赵瑁、刑部(司法部)尚书王惠迪、工部(建设部)侍郎麦至德等,当时除了上面所列的六部高级官员外,所有侍郎(副部长)以下官员都卷入其中,都被罢免或被杀。

当时的六部长官真的成了光杆司令,手下一个办事的人都没有了。郭恒案牵连之广简直是耸人听闻,以至于大臣们都人心惶惶。以至于在早晨见面的第一句话从"吃了吗"变成了"你们部今天又抓走几个"。

此案一共杀掉了三万余人,这种雷霆万钧的双线清洗,成就了朱元璋铁血帝王的威名。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既看到了朱元璋的道德制高点,也看到了他的愤慨与暴怒,可我们至始至终都没有看到一个有为君主应该具有的理智。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