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在古代忠于“国”与忠于“君”是不是一回事

2020-08-03 来源:凯风网综合


现代社会,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在与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首先都会选择以国家的利益优先。但是在古代,却有一个这样的矛盾,终于“国”与忠于“君”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当两者发生矛盾时大臣改如何选择呢?要理解这个问题吗,首先我们要对“国”这个概念有个认识。

最早“国”这个概念,与后来的“国”是不一样的。最早的“国”要小得多,所表示的也就是诸侯国。那时候比国大的概念是“天下”。因为古人认为,在君王所拥有的江山以外,就没有其他国家了,因此,君王的江山,也就是天之下的所有地方。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消灭了诸侯国,完全实施郡县制,因此也就剩下“天下”一个概念了。后来汉朝初年又设立了“国”,也就是藩国。不过后来又不断削藩,让藩国越来越弱,越来越小。

(秦始皇画像)            

此后在两千年的封建时代,其实一直就没有“国”的说法,只有“天下”。虽说那时候的人,已经认识到,天下不只是中原国家这一部分,中原国家之外,还有很多少数民族国家。不过,“国”的概念,依然没有形成。因为那时候中原国家和周边建立了一种朝贡体系,依然把周边纳入中原国家的管辖范围,依然是一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天下”概念。

这种情况,直到清朝末年,列强入侵的时候,才有所改变。那时候的列强,都把清朝称为“清国”。清朝本来是不承认外国的,还认为外国人是“夷人”,是“洋人”,但是当外国实实在在地打进来,清朝打不赢的时候,就不得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国”,而不代表“天下”了。

尽管如此,依然要在“国”之上,加一个“家”字,构成“国家”,或者是“家国”。可见古人“家天下”的概念,有多么根深蒂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现在讲的“国家”和古人的“国家”是不同的概念,我们现在讲的“国家”是每一个家庭合起来,组成一个国;古人是讲皇家与他们的国,也就是“家天下”。这个概念的转变,是在封建帝制国家灭亡以后,才逐渐演变形成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讨论忠于“国”还是忠于“君”的问题,也就是讨论忠于“家天下”还是忠于“君”的问题。或者说,是忠于整个皇室家族,还是忠于具体君王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古代是发生过矛盾的。

(明英宗画像)            

其一,保护某个君王还是保护某个家族。

历史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抓捕。瓦剌认为,汉人是很忠君的,用朱祁镇要挟明朝,明朝一定会妥协。不过没有想到的是,明朝把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扶持起来,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因而破了瓦剌的阴谋。这样做,就是典型的忠于整个朱明皇家,而不是忠于某个具体的皇帝的表现。

宋高宗之所以要杀掉岳飞,就是因为岳飞忠于的,是整个赵宋家族,并不完全是宋高宗,这让宋高宗很生气,所以要下此毒手。

其二,保护这个君王还是保护那个君王。

如果皇室内部发生斗争,有很多人都有成为君王可能的时候,就涉及到忠于这个君王,还是忠于那个君王的问题了。

比如朱棣要夺朱允炆的江山,有人忠于朱棣,有人忠于朱允炆。方孝孺坚决忠于朱允炆,认为朱棣是篡位。但是朱棣就说,这是我们的家事,“干卿何事”,关你什么事呢!实际上,如果从“家天下”的角度来考虑,朱棣的说法其实是没有错的。在方孝孺这里,就是出现了忠于“国”还是忠于“君”的矛盾。

李世民的部下拥戴李世民,杀掉太子李建成,接着又推翻皇帝李渊,这也是这个矛盾的具体体现。

(朱元璋画像)            

其三,保护皇室家族还是保护汉人江山。

当皇室家族没落凋零,无法保护的时候,古人就把这个问题提到了是忠于皇室家族,还是忠于汉人江山的说法上来了。

比如朱元璋夺天下,他认为他就是忠于汉人江山,而不是忠于赵宋皇室家族。作为赵宋皇室家族“后人”的韩林儿(应该是假的),就没有必要着力保护。只有保护了汉人江山,免得被异族夺去,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当然了,这个说法,实际上在古代是不容易被接受的。古人认为,这其实是不忠诚的表现。不过,古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用的办法是宣扬“气数已尽”。认为前一个王朝是“气数已尽”,那个“家”不能再掌管天下了,应该由新的“家”来掌管天下,大家应该拥戴新的家。西周期待商朝,大家拥戴西周,就是商朝气数已尽,新的天子产生了。

以上就是忠于“国”还是忠于“君”的矛盾。不过,在大多数和平年代,这个矛盾是没有的,两者是统一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