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考取进士难吗 中举对于寒门子弟意味着什么

2020-08-29 来源:腾讯网历史

在我国,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传诵着“寒门出贵子”的观念,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尤其是隋朝开科举取进士的先河后,“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学子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的故事。

科举制度,始于隋盛于唐完备于宋,拓宽了官宦子弟的入仕途径,也给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唐代民众入仕的途径,据《旧唐书·职官制》载,主要有科举、流外入流和门荫入仕三种。

根据唐代相关史书典籍,出身寒门子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

出身于工商市井的子弟。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一直流传着“重农抑商”政策,受此影响,商市井的子弟身份地位一直受到限制。在唐初,工商之人尽管取得良人身份,但还是被拒于科考门外。《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记载:“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

出身于州县小吏的子弟。

这一类人是有官职的,但他们并非全部是通过科举入仕,想要升官,必须参加吏部每年的考试,和乡贡一起入京,不过想通过这条路走仕途,很难。于是,州县小吏的子弟也想考科举。

只是唐初对这些州县小吏应举的限制也非常严格。唐宪宗元和二年(807)敕:“进士举人,曾为官司科罚,曾任州县小吏,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

出身于僧道的子弟。

尽管初唐时期信奉道教,但自唐太宗曾派玄奘西天取经,佛教在唐朝时期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至唐宪宗时,佛教已十分盛行。僧道还俗入仕的人也很常见。如贾岛,其本为僧人,后得韩愈赏识,还俗科考,还有高智周、刘柯等还俗后,都得以进士及第。

出身于贫寒的子弟。

这一类人主要指他们的父辈皆无入朝为官的迹象,而他们却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统治阶级,表达自己的政治愿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是科举制的巨大进步。比如韩愈、马怀素、顾少连、舒元舆等,均为贫寒家庭出身的举子。

纵观整个唐朝,权臣中由科举入仕的也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唐太宗时宰相中仅2人为隋朝进士,1人为隋秀才。高宗时,宰相中隋秀才为2人。武后临朝期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仅4人,不过到她称帝期间(690~705年),仅明经、进士出身者就增加到20人,占当时宰相总数的一半。唐玄宗李隆基开元至二十二年期间(713~734年),宰相中科举出身的人数几乎达到七成。李隆基即位后,先后用姚崇、宋憬、张嘉贤、张说、杜遥、韩休、张九龄等人为相,这些人都是科举出身,且大力改革,以求海内升平。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举子出身寒素的比例不断增加。到贞元年间,寒素族身的进士数量已相当可观。

不过,自古以来的门阀等级制度并不会因为科举制度的实施就能得到彻底的改变,封建统治者也不会允许社会等级出现不可控的变革。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