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朱元璋处理政事废寝忘食 为何没得到后世肯定

2020-09-05 来源:腾讯网综合

古文中提到:功名万里忙如燕,斯文一脉微如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社会中也有一些人为了功名彻夜忙碌,如同燕子一般一日奔波千里。其实有很多人的性格本身就很勤劳,所以显得相对而言比较忙碌一些。但是也有一些人是因为责任感驱使,所以也会在某一个时间内变得更加忙碌一些。

但是身份相对比更富有优势的一些人,可能会在自己忙碌的同时找到一些得力的干将来分担自己的忧愁,比如说丞相就是帮助皇帝分担忧愁、公务的官。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但是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之后,曾经有一段时间达到了个人忙碌的最高点,处理政事时就忘废寝忘食。虽然这样的忙碌形象可以被历史称为加班楷模,但是为什么朱元璋这样的举止却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肯定呢?

《明史》记载:公元1384年,仅仅这一年的时间里面,朱元璋就创下了个人最忙碌的记录。曾经朱元璋利用8天的时间,独自处理了1100多件的奏折。如果只拿1100多件奏折来计算的话,8天的时间里面,平均每一天所需要批改的奏折就多达137.5件。如果平均每一个小时可以正常批改奏折10份的话,一天需要的时间是13~14个小时。

这样的数据如果放在现代的话,也算是加班楷模中的佼佼者了。但是要知道,奏折除了要批改之外,还需要提出一些意见。意思就是说,皇帝的加班和普通人的加班本身就不一样,皇帝需要对国家负责,对于朝纲负责。所以仅仅只是批改奏折的数量比较高是没有用的,必须要保证自己批改奏折的质量在线。

所以加上思考、面见大臣、开会、审视等各方面的时间加在一起,一天需要腾出13~14个小时,那仅仅只是一个基础时间。《天文分野书》颁布之前,也就是公元1384年,明朝传出一则故事。称朱元璋当时为了提醒自己白天应该赶紧将哪些政事处理掉,所以就将多种事件用小纸条的方式贴在了自己的身上,以便自己不会再处理工作的时候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

所以从朱元璋的这一件事情当中,也可以看出古人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了做备忘录和写小纸条的特点了。但是对于朱元璋这种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很多后人可能不会愿意去高度评价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因为在朱元璋之前,也就是在明朝之前,丞相这个职位还是存在的,只不过是朱元璋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将丞相这个职位给废除了。

所以会相对而言显得比较忙碌一些。要知道,明朝之前的皇帝在有丞相的辅助之下处理公务的时候,不仅有了一个被分担的力量,甚至还多了一个出建议的智者。所以有人说,朱元璋就是因为胃口太大,想要把权力紧紧的拿捏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砍掉了丞相,才让自己被迫显得很辛苦。

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期间是中国历史上汉朝向晋朝过渡的一段历史时期,被称之为是三国时期。在三国时,历史当中就已经出现了丞相的文化。其实丞相是一个辅佐皇帝治理百官,处理部分国家政务的一个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可以算得上是朝廷当中百官之首,但是会被皇帝直接管辖。

其实在历史上,明朝开国之后的确是拥有丞相的,这是一个可以帮助皇帝处理很多事情的职务,朱元璋当然也是清楚的。1368年明朝建立之后,胡惟庸成为了明朝的第1位丞相。公元1370年,胡惟庸当上了明朝的中书省参知政事,1373年,胡惟庸又被众人推荐为右丞相,公元1377年胡惟庸的官职再度拔高,成为左丞相。

这时候的胡惟庸已经算是朝廷中百官之首的一个重要职位。但这时胡惟庸传出了一些负面新闻,有人说胡惟庸位置越坐越高之后开始骄纵跋扈,即便是面对朱家人也敢肆意挑衅,所以这时候朱元璋不再容忍胡惟庸的专权自负,于是便在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之后,想要将胡惟庸拉下马。然而这时候胡惟庸还企图毒死徐达,从内部分解朱元璋的中央集权势力,从而建立属于胡惟庸自己的专项政权。

所以朱元璋为了拔除这一危及到自己权力中心的奸臣,公元1380年明朝爆发了胡惟庸案。这也是明朝开国之后四大血案之一,可见其血腥程度之高。然而胡惟庸虽然在明朝建立之后,官职可高达丞相位于百官之首,但是最后却落了一个被朱元璋处死的下场。

历史上著名的丞相有很多,而丞相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拥有1600年的历史,所诞生出来的优秀人才数不胜数,比如说秦朝的李斯和赵高都曾经担任过丞相。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就是蜀汉的丞相;司马昭,司马炎是曹魏的丞相;谢安是晋朝的丞相;隋朝的丞相有宇文化及;唐朝的丞相更多,比如说长孙无忌、房玄龄、狄仁杰等人都是比较有名的丞相,能够辅佐当朝统治者处理一些政事,稳定朝纲。

不论是丞相也好,还是其他官职也罢。一个人能够在自己才能和获取统治者信任的同时,不涉及他人权利都会稳居高位不受威胁。如果威胁到了他人的利益,那必然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丞相即便位置再高,也会被皇帝这一职位所压倒。胡惟庸的故事,其实也阐述出了现代职场中的一些哲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