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王允为何成了讨伐董卓的领袖人物 只因三点

2020-09-04 来源:凯风网综合


王允,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大臣,是三国时期非常重要的人物。在董卓掌握政权后,他忍辱负重,曲应董卓,最后设计连环计除掉董卓。

可是朝中大臣众多,为什么最后要靠王允来出谋划策,扳倒董卓呢?主要是王允有三个方面的优势:

1、世家大族

王允的出身是名门望族,他们家世代都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威望很高。由于这个家庭背景,他很小就能经常跟随他的父辈们出入官场,结交了许多名士。

王允在少年时就在同辈中脱颖而出,而且在当地很有名气,因此19岁时,王允就被推举为了郡吏。

王允少年成名,并与许多达官贵人相识,最主要的是他年少入仕,使他很早就有了为官的经验。

后来王允进入朝廷为官,大家都与他保持了很好的关系,董卓挟持了汉献帝后,封王允为司徒等都与他是世家大族有关。

在汉朝世族是社会上层阶级,朝廷都得依仗他们,否则朝廷事务是很难处理的。所以董卓把持朝政后,大家都不满意,但是谁能发起讨伐董卓的行动呢?

当然就得看世家大族们的想法了,所以王允的出身让大家都寄希望于他。

2、坚强不屈

当时也有很多世家大族,比如袁绍,何进等,但是他们不如王允那么坚强。

王允在朝廷与宦官张让争斗,结果屡次被张让陷害下狱,但是王允并没有放弃,他继续与张让周旋,在多人的帮助下,最后王允才被释放。

王允出狱后,改名换姓,离开了洛阳。汉灵帝去世后,张让杀了何进,董卓、袁术奉召进京讨伐张让。

于是张让等人,挟持少帝出逃,朝中大臣们吓得不知所措,根本没人去管少帝死活。可是王允却不惧危险,立即派人与尚书卢植去保护少帝,事后又迎接少帝回宫。

汉献帝继位后,王允成为了尚书令、司徒。这时他并没有退缩和畏惧,他与朝廷的大臣们一起出谋划策,要重新树立皇帝的权威。

我们看到,王允是一个坚强的人,他绝对不屈服于恶势力,当恶势力强大时,他就隐忍起来,但是并没有认输,而是等待机会,再来打击恶势力。

他在讨伐董卓也是这样,正因为他坚强不屈,最后才找到机会扳倒董卓,如果他屈服了,就不会再有机会了。

王允的坚强不屈,使他有一颗坚定的心,不除掉董卓,绝不罢休,这让王允才有了坚持与董卓斗争的动力。

3、具有谋略

王允的出身和他坚强的性格,是他扳倒董卓的外部条件,但是只凭这两点,他是不可能扳倒董卓的。王允最后除掉董卓还是靠他的谋略。

王允表面上是顺从董卓的,让董卓对他放松了警惕。董卓觉得王允对他是忠心的,于是把很多朝中事务都托付给王允,然后王允暗自拉拢朝中官员,细心计划,周密布置。

王允推荐与董卓有矛盾的杨勋,为司隶校尉,保举杨瓒掌握左将军的权力、士孙瑞为南阳太守,掌握地方势力,并让他以讨伐袁术的名义出武关,为夹击董卓做准备。

接着王允还提议,在董卓的内部安插内应,那么谁为内应呢?这是个问题。

不久,王允了解到董卓与吕布有矛盾,什么矛盾呢?就是吕布看上了董卓的小妾。

王允就利用这件事来挑拨董卓和吕布的关系,他召见吕布,并把杀董卓的计划全都告诉了吕布,让吕布做内应。

吕布担心董卓发现他与董卓小妾的关系,会报复他,于是答应了王允的要求。最后,王允用里应外合的策略,让吕布杀了董卓。

王允的老谋深算,最后除掉了朝廷的祸患。他的谋略在当时的文武百官中,是略胜一筹的。

大家可能觉得,曹操也有谋略,为什么没有除掉董卓呢?因为曹操的号召力当时不如王允,要想扳倒董卓是不容易的。

首先要有凝聚力、号召力。然后,还得意志坚定,如果挺不住,那就功亏一篑了。最后再加上谋略,才能战胜董卓。

同时具备这三个优势的只有王允,所以王允成了讨伐董卓的领袖人物。如果没有他,单靠武力还真不一定能赢董卓。

王允当时说话有人听,曹操、袁绍,说话不一定有人听,他们二人不能团结朝中官员,这是他们的弱点。

王允懂得“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于是利用了董卓和吕布的矛盾,离间二人,再一举拿下。

有人可能觉得,只要说服了吕布做内应就可以了,然而王允并不能保证吕布一定能杀掉董卓,所以外部的准备,他也要做好。

王允为了保证万无一失,采用了内外结合的策略。可以说王允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王允除掉董卓这件事告诉了我们:想要成事,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与之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周全,甚至于要做好几套方案,来确保事情的顺利进行。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最忌讳粗心大意,因为未来的结果是无法预计的,要把最坏的情况考虑进去,这才是我们为人处事的正确态度。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