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包拯为官清廉 为什么葬礼却举办的如此浩大呢

2020-09-08 来源:凯风网综合

一声“开铡”包含了太多的经典、至今难忘。包拯是北宋的名臣,一生清廉,贴面无私,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他敢于替百姓鸣不平,至今仍是百姓心中清官的最佳代表。

包拯起初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后来,被调入朝廷任龙图阁学士,虽没到位极人臣的地步,但足可称得上是平步青云。由于,这样的人格是千年不遇的,所以,包拯被后世统治者树立为典型,不但官方对其人生事迹大书特书,民间亦展开想象空间,构拟了许多以包拯为原型的神话故事。

说起来,我国历史上的孔子、关羽与包拯如出一辙,他们的形象或多或少都被神化,都偏离了原本的人物形象。从包拯的传说形象来看,他的额头上有一轮弯月,面色漆黑如墨。甚至,关于这个“月牙”的来历,民间起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原本包拯的额头上有一个龙爪形的印记,也有说是太阳印记(取天日昭昭之意)。只不过,不论是龙爪还是太阳,都是对王权的隐喻。因此,为了避讳统治者,人们便将包拯额头上的印记改为“月牙”。

第二种说法,包拯拥有“阴间断案”的能力,而月亮正是“阴”的代表符号。起初戏曲中只是演绎了包拯阴间断案的故事,人们为了让他的形象更贴合这一点,便在他的额头上加了月牙印。

第三种说法,包拯的月牙印是小时候留下的伤疤。相比于其他说法,这种说法无疑更“接地气”。据说包拯小时候十分贪玩,有一次在外面玩耍时竟不慎跌落深井,留下了额头上的伤疤。

诸如狸猫换太子等案件,在历史上未必真实发生过。包拯有生之年做过最值得称颂的事,就是在他担任监察御史时,总共向皇帝呈递了一百八十七份奏折,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弹劾朝中奸佞的折子。由此可见,包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但也能看出他在当官期间得罪了不少人。

嘉佑七年,一代清官包拯与世长辞。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为了表彰这位劳苦功高的清官楷模,追封死去的包拯为礼部尚书。这个官职,放到现在来看起码是正部级。因为包拯是在做官时过世的,所以按照当时的风俗,家人将他的遗体带回了故乡合肥,于此地下葬。

根据史料的记载,在为包拯送殡那天,其亲属总共准备了二十一口棺材,每个城门中三口,由七个城门抬出城外。虽然,大街小巷都是为这位青天大老爷送行的老百姓,但是,关于包拯究竟葬于何处,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在这二十一口棺材中,自然只有一口里殓着包公的真身。

包拯生前为官清廉,且对奢靡之风深恶痛绝,为什么他会安排子孙给自己操办一场规模浩大的葬礼呢?

结合他生前的作为来看这种情况实属无奈之举。不论是弹劾奸臣还是审理罪犯,包拯一生针对了太多贪赃枉法的小人。所以,谁都难保证包拯被下葬后,会不会有不法之徒影响他的长眠。故此,不得不使用这种法子掩人耳目。

在河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有盗墓贼光顾包拯墓招致报应的传说,这些传闻极有可能是包拯后人散布出来的。除此之外,关于包拯墓的坊间传言非常多,其中,大多起到了混淆视听的作用。例如,包拯究竟葬于何处,在其遗体被发掘之前至少流传着五六种说法。

还有人说,在金国南侵的过程中,金人摧毁了包拯墓,他们想要破坏大宋子民心目中的守护神。经证实,这种说法纯属子虚乌有。1956年,位于安徽合肥的包拯墓得到了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被规划为我国第一批重点保护对象。遗憾的是,在文革时期,河南包公墓遭到了时人的破坏。

1973年,考古学家在包公后人的协助下,对遭破坏的包公墓进行了保护性发掘,在此期间总共于墓中发掘出六具凌乱遗骨,两块墓志铭。据学者推测,这六具遗骨中一定包含了包公及董氏的遗骨。一般情况下,墓志铭是放在墓葬里面的,这两块墓志铭为何放一起,而且遗骨凌乱?最后,专家得出结论:此墓是包公和其夫人迁葬墓的结论。也就是说,当时的包公并不是埋葬于此。

所以,为弄清包公原址墓葬的位置,考古人员继续发掘,最后,在该墓葬西南角,发现了一个“超等级”墓地,但是,墓葬却遭到了盗墓贼的疯狂盗掘,这应该是官盗。“当时,虽然我们推测该墓葬就是包公的原址墓,但因为没有其他证据佐证,都不敢断然确定。后来,在该墓葬发现了一个十二时神佣,才确定了我们的判断。”之后,专家们说道。

1985年我国考古学家根据安徽合肥地区的地方志书发现了河南巩县地区的包公墓,虽然,有可能葬着包公后人,但包拯的真身并不在其中,包拯遗体被安葬在安徽合肥包公墓的可能性更大。

“铁面黄泉,清声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

赤心化紫气,明镜长悬民间,永念一青天。”

虽然,许多关于包公的事迹是后人杜撰的,但是,其高尚的人格和情操仍是中国人为人处事的道德准绳。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