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杨仪稳定蜀汉局势有功 为何最后下狱自杀了

2020-09-09 来源:凯风网综合

杨仪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官员。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大受刘备的赞赏和重用。在诸葛亮去世以后,杨仪平定了魏延的叛乱,立下了大功。

可是之后,杨仪就一直不受重用,蒋琬、董允、费祎都受到刘禅的重用,杨仪这位功臣却突然被赶出了朝廷,最后却下狱自杀了。

他为何有如此结局呢?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与人不和睦

杨仪在平定魏延叛乱时确实有功,本应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杨仪的性格有缺陷,他经常与人相处不和睦。

比如,在诸葛亮北伐时,杨仪与魏延相处就不和睦,两人经常相争,诸葛亮为了战事,多次在二人之间调解矛盾,但是两人水火不容。

最终在诸葛亮去世后,杨仪派人杀了魏延,当然魏延为人也是有问题的,所以此时大家都还是支持杨仪的。

可是杨仪的这个性格,也让诸葛亮不看好他,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所以诸葛亮让蒋琬继任他的位置。杨仪回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让他自己便宜行事。

从杨仪没有部属可以看出来,他与人相处不和睦,与谁都会制造出矛盾,所以刘禅干脆就不给他安排下属了。

蒋琬受到诸葛亮推荐,和刘禅的重用,使得杨仪又不满意了,他认为他比蒋琬的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却没有受到刘禅的重用,于是经常说出一些带有怨气的话,使得朝中其他大臣都不敢与他交往。

杨仪因此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孤家寡人了,这使得他后来出了问题,也没人给他讲情,所以,杨仪不能和睦地与他人相处,给他自己不幸的结局留下了祸根。

2、出言不谨慎

如果杨仪只是和别人相处不好,也不一定会有不幸的结局,但是他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说话不谨慎。

杨仪对朝廷没有重用他,颇有微词,心怀怨恨,导致了他说话时,总是带着愤怒的情绪。有一次,费祎去看望杨仪,杨仪却对费祎发牢骚,讲了一些以前的事。

说白了就是倒苦水,然而最不应该的是,杨仪对费祎说,自己应该在诸葛亮去世时,去投奔魏国,不然也不会落魄到这般田地。

杨仪居然向费祎表达了要投降魏国的想法,且后悔没去魏国。杨仪被愤怒冲昏了头脑,费祎当时可是朝廷重臣,杨仪居然不考虑说话的对象和内容,口无遮拦,结果他给他自己招来了祸事。

费祎将杨仪的的话全部告诉了刘禅,就此杨仪被贬为了平民,流放到汉嘉郡。但杨仪却不甘心,继续上书,并且用词激烈,不满的情绪是溢于言表。最后蜀汉朝廷派人来捉拿他,杨仪就自杀了。

杨仪在不合适的时候,说了不合适的话,让人不得不怀疑他要反叛。也许他没有反叛之心,可是他却说出反叛的话,这就是引火烧身,最终落得被流放的下场。

杨仪出言不逊,考虑问题不谨慎,最后倒霉的还是他自己。

从杨仪的不幸结局来看,杨仪是一个心态不好,情商不高的人。他与魏延不和就要和魏延吵,两人在北伐时,经常相争,诸葛亮为此多次为他们调解。

魏延为人确实不受人欢迎,但也不至于到关系紧张到争论不休的地步。主要还是杨仪性情急躁,心胸狭隘。

诸葛亮之后,蒋琬成为了尚书令,杨仪又觉得,他自己资格比蒋琬老,而且能力不在蒋琬之下,却未受到重用,心怀不满,对费祎讲出了不该讲的话。

这种叛逆的话能随便讲吗?能对费祎这样的重臣讲吗?这些不谨慎的言行,足以说明他情商不高,心智不成熟。

诸葛亮不推荐杨仪为他的继任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可见诸葛亮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

杨仪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这一点并没有问题。可是他采用的方法是错误的,他想受到重用,首先就要学会与人相处,然后要学会说话,还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可是他这三方面都没有做好,失败是必然的。从杨仪不幸的结局来看,情绪管理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决定了我们的人际关系是否融洽,工作是否顺利。

所以情商的高低,决定了我们工作的成败,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