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为何一个宦官会被会被派作"外交官"出使他国

2020-10-10 来源:凯风网综合

郑和,明代时期的航海家、外交家,亦是一名宦官。原姓马,因明成祖赐姓,改为“郑”姓。他自小聪明好学,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因七次下西洋而流芳百世,那么为什么一个宦官竟然会被派作"外交官"出使他国呢?

明太祖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就规定宦官不得干预朝政,认为宦官只适于干些日常杂物,或者是替皇帝跑跑腿。所以在明朝太祖当政时期,就有很多宦官出使的先例。

马和11岁时,被朱元璋派来平定云南的军队所俘虏。童年的马和长得眉清目秀,结果被军中的大将阉割后做了秀童,14岁时,又被送到了燕王朱棣那里。对于这个聪明可爱的孩子,朱棣也很喜欢,于是将马和留在身边并让他学习了大量的文化知识。

明代袁珙在《古今识鉴》对郑和如此记载:"身高七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如洪钟,才负经纬,文通孔孟,博辩机敏,长于智略,知兵善战"。

永乐元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和表现得更为思维敏捷,办理稳妥,深得朱棣的信任。后来,在朱棣夺取皇位的过程中,马和更是鞍前马后,功劳颇大。

在争夺皇位的战役中,马和在燕京郑村坝一战中战功显著,朱棣一高兴,就亲笔书写了个"郑"字赐给马和为姓,于是马和变成了"郑和"。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行"海禁"制度,到朱棣时逐渐放开,吸引了一大帮日本浪人到东南沿海作乱,历史上所称为"倭寇"。明朝一面打击,一面派人做出交涉,双方签订了贸易协议,完成这个任务的人就是郑和,也就是说郑和本身很有"外交官"的经验。

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郑和与同伴王景弘(前文有述),领导庞大的大明舰队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我们根据《明史》按图索骥,郑和舰队出使过的国家如下: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勃泥、苏门答刺、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苏禄、加异勒、阿丹、南巫里、甘巴里、锡兰山、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地、刺撒、祖法儿、竹步、慢八撒、天方、黎代、那孤儿、沙里湾尼、不刺哇。共计三十六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与王景弘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最巅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的外交出使活动,也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推向了遥远的彼岸。

不仅仅是航海家与外交家,郑和的军事才能,也难能可贵。在靖难之役,郑和立有赫赫功勋。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先后指挥了消灭海盗陈祖义、粉碎锡兰王亚烈苦奈儿的阴谋以及生擒苏门答腊的苏干剌的战争。三次战役中,他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战术,全部取得了胜利。

宣德八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国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他是中国太监史上的完人。他被东南亚各民族,视为心中最伟大的神话。

郑和的长兄马文铭把他的长子马恩来过继给郑和,马恩来后来也跟随郑和改姓郑。郑恩来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郑万显,一个是郑庭显,所以子孙后代就不断沿袭下来,代代相传。虽然不是郑和嫡生的子女,但毕竟也算是后裔。

无论从人品,从功绩,从影响,他都是后世太监们心中的楷模,一座高不可攀的圣山!

正如清代学者师范所赞:郑和之著称亦在永乐时,想其饬螯U耀组练日,驰逐于惊涛巨浪之上,遂使炎洲涨海袭冠带者三十余国,功业之盛,虽班超、傅介子不足奇也。盖宇内山水半发源于滇,如木有根干,故其钟之于人,率多纯笃而挺拔,中涓犹铮铮若是,况俨然须眉者而孰肯以脂韦自甘乎!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