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仁宣之治”只有11年 为何百姓幸福指数很高

2021-01-02 来源:腾讯网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史上,有很多个盛世,比如西汉时期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等。明朝初期也有三大盛世,分别是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这些盛世中,当属“仁宣盛世”最为特殊,因为它既没有像贞观之治和永乐盛世那样开疆拓土,也不像康乾盛世那样前后长达100多年,仁宣之治只持续了短短的11年,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百姓幸福指数很高的一个盛世。

何为“盛世”?

仁宣之治指的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时期,国家出现了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许多学者认为,这段短暂的时期是整个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清代史学家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对这个时期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明朝最著名的事件,如郑和下西洋、多次亲征漠北、迁都北京、经略南安、修编《永乐大典》等都发生在永乐年间,而明仁宗、明宣宗两代皇帝时期几乎没有什么宏大的政绩可以与之匹敌,明宣宗时期甚至还出现了藩王造反、交趾省独立等一些列不利于稳定的历史大事件。那为什么还能被称为“盛世”呢?

一个时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被称为“盛世”呢?一般来说有以下两个条件:

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宁,物资丰富、经济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国力强盛,并且在此期间有名垂千史的文治武功。

仁、宣时期与永乐时期对比

永乐时期虽然有很多宏伟的政绩,但每一件事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国力消耗非常大,比如朱棣五次亲征漠北,虽然有效地保护了边境的安宁,但耗费了大量的物力和财力,甚至导致了国库空虚,给百姓们带来异常沉重的负担。

仁宗即位后,并没有像自己的父亲那样不顾一切地创造功绩,而是效法“文景之治”,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废除了历史悠久的宫刑、下令解散下西洋的船队,减免赋税并给灾区发钱、宽待社会底层,为国家和人民卸下了很多负担,让百姓的幸福指数在很短时间内提高了不少。虽然明仁宗在位仅10个月,但这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依然让他成为了一代仁君。

宣宗即位后,将自己的爷爷朱棣视为榜样,处处模仿,试图做一些亮眼的功绩,比如北击蒙古、下西洋等,但由于永乐年间对国库及国力的消耗巨大,导致多年以后的宣德年间依然无法承受庞大的项目开支。也正是由于财力紧张,才使得平叛交趾省动乱成为负担,最后无奈放弃这个回到中国只有21年行省。但宣德年间实施了为民减负的政策和较为清明的吏治,不仅加强和完善了国家的政治结构,而且大力发展了明代的宫廷文化,让明朝的国力和经济用了显著的回升。因此,在历史学界,明宣宗有着“天平天子”的称号。

如果说朱棣统治下的明朝如同涨潮般声势浩大、波澜壮阔,那么仁宣两位皇帝时期的明朝就如同退朝后的宁静和睦、平平淡淡,他们在国力衰弱的情况下,没有继续收刮民众去“扬威”,而是将国内的经济和百姓的生活作为重点改革的对象。

“仁宣之治”的局面,不仅与前面的洪武、永乐年间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且与之后的明朝也有明显的区别。明第六位皇帝朱祁镇在位时,出现了明朝第一代专权的宦官王振,他不仅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大兴土木,而且在英宗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时,在没做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极力劝英宗皇帝御驾亲征,结果导致全军覆没,英宗皇帝也成为敌人的俘虏,自此大明王朝的辉煌彻底不复存在。

因此,“仁宣之治”虽然只有短短的11年,但从百姓的角度来看,经济和政策都比较宽松,是非常难得的黄金十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