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韩信是真的造反了还是因为政治原因被冤枉

2021-01-07 来源:美美体育 企鹅号

一代“兵仙”韩信最后被吕雉和萧何骗进了皇宫,遮天盖地,叫人用竹子给捅死了,理由是“韩信意欲造反”。但韩信因为出色的军事才华和卓越的军事成就,在历史上和民间人气都很高,对于韩信被这种非正常方式夺去生命,很多都很难接受,也很难理解,都觉得历史冤枉了韩信。韩信造反就像后世岳飞死于莫须有罪名一样,压根就是栽赃诬陷。

当然,这些不接受“韩信想造反”的朋友们也不是没有原因,他们的主要理由主要有几点:一、韩信一直都把刘邦当伯乐看,压根就没有反意;二、韩信又不傻,当初占领齐国的时候,蒯通劝他反他不反,后来被封楚王的时候,钟离昧劝他反他也不反。现在被软禁京城,他还反什么反?三、韩信当时被贬为淮阴侯,手下无兵无将的,他拿什么反?

大家这些质疑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韩信骨子里是一个士,他的信仰是充分地发挥自己一身所学,求得个封妻荫子,他追求功成名就但却不想独霸天下,恃才傲物也知恩图。所以,韩信并不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并不是天生反骨。但是,历史并没有冤枉他,一个人的心态会随着环境、境遇的改变而改变的,韩信在接二连三地被刘邦阴了之后,意难平的他终于决定要造反了。

当然讨论历史不能想当然,更不能信口开河。为了证明韩信最后是真的想造反了,本文将从一些历史细节出发、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说说韩信是怎么意欲造反的!

介绍一下陈豨这个人

为什么要介绍一下陈豨这个人呢?因为这个人是解开韩信造反之谜的关键人物。

话说刘邦白登山被围之后,下了山之后并没有垂头丧气、一蹶不振的,该平乱还是平乱,该泡妞还是泡妞。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刘邦封了一个叫陈豨的人做赵国国相。这个国相可不是一个花架子虚名,因为刘邦想要制约那些诸侯王的权力,所以给国相很大的权力,包括很大部分的军权。

当时的赵王是张敖,而更北边的代王是刘邦的哥哥刘喜。刘邦对这两亲戚都不放心,对张敖是信任上的不放心,对刘喜是能力上的不放心。所以才派了陈豨做赵国的国相,督赵、代的边防兵。那么这个陈豨究竟是何方神圣?能担此重任又让刘邦十分信任。

这个人给人感觉就像横空出世一样,一直没见到他有什么精彩的表现和详细的记载,结果一出场就是大咖。其实,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司空见惯的,比如“商山四皓”、蒯通、郦食其等等,不都是给人出道即巅峰的感觉吗?

《史记》中说: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就是说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加入刘邦的革命队伍的!但是这么一个“来历不明”的人为什么能“及高祖七年冬,韩王信反,入匈奴。上至平城还。乃封豨为列侯。以赵相国将、监赵、代边兵。边兵皆属焉。”呢?要知道军功第一的曹参也不过是给刘邦的长子刘肥当个齐国国相而已。细思极恐,这个能让刘邦托付边境军事大权的陈豨绝对不可能是一个简单人物,最起码分量不会比曹参差多少。

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关于陈豨有这样的注释:以特将将卒五百人,前元年从起宛、朐,至霸上,为侯。这句话就直接把陈豨的地位给体现出来了,人家在刘邦刚刚起事的时候,就自带500人加入革命了,要知道刘邦在沛县的时候仅仅只有三千人。然后刘邦进了关中,开始自己封了一批侯爷(第一批),其中也有他,要知道此时灌婴都没能封侯呢!后来大汉建国后,他被封为阳夏侯,具体什么级别就查不到,但应该不会很低。

所以,尽管我们对陈豨不熟悉,但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牛人。这个陈豨把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视为自己的偶像,所以一直在致敬偶像,学习偶像,广交好友,遍识英豪。一个人不光地位高,门路也多,那就比较恐怖了。据说,陈豨休假回乡时,随行宾客的车辆就有一千多辆。这排场、这实力,还真不是随便能吹出来的。

陈豨牛到什么程度呢?举例说明一下,韩信心高气傲,一直看不起樊哙、灌婴这些人,但是韩信对这个陈豨就十分看重,而且两人关系还挺好。

总而言之,陈豨虽然在历史中并不起眼,但他确确实实是汉初的一个有实力、有地位、有资格的重臣,也恰恰是他成为搅动汉初风云的一个关键人物。

韩信是怎么计划造反的?

前面花了这么多的文字介绍陈豨这个人,聪明的读者基本上已经猜出来了。没错,韩信自己被困京城,不方便行动,他正是想通过陈豨这个牛人来实施他的造反计划。

话说,陈豨去赵地赴任之前,特地来向韩信这个大佬辞行。由此可见,韩信在汉朝的威望有多高,即便被贬了,那些军中老将、功勋元老都对他毕恭毕敬,由此也可以想象得到刘邦那两口子为什么这么惧怕韩信。

韩信在确定陈豨值得信任、愿意配合之后,便对他说:“你现在的位置有兵权,而且赵地是天下要塞,关键是皇上现在对你信任有加。这好事都集中到你身上了,这招人嫉恨啦!肯定到时候有人告你造反(看看我就知道了),一次两次皇上可能将信将疑,次数多了呢?所以你还不如真反了,到时候我们里应外合,大事可成!”

陈豨想想确实是这么个道理,汉初那些有兵权的诸侯,好像刘邦都要动手收拾一样,所以也就答应了。

至于陈豨为什么会答应韩信造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陈豨自身感觉到不安全,毕竟当时刘邦已经表现出要把异姓诸侯统统收拾的苗头了。二是对韩信的信任和崇拜。毕竟韩信在汉军中就是一个不败神话,跟着韩信就一定能打胜仗,这个信念早已深入人心。

至于韩信为什么突然想造反了,主要原因还是有两个:一、刘邦软禁了他,让他不再对刘邦感恩戴德,而是你不仁我就不义的想法居多了。第二、韩信觉得不甘和不安,不甘是他不服气就这样被刘邦抛弃了,不安是韩信知道这样下去他不安全了。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陈豨果然反了,刘邦也果然去平叛了,韩信也果然找了个理由留在了京城。刘邦一走,韩信就开始行动了,先是叫人告诉陈豨,要他好好打,给我顶住——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然后,计划释放囚犯,借用他们的力量去袭击吕雉和太子——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

这是韩信造反的整体思路,虽然最后功败垂成了,但也说明韩信是确确实实准备造反了。而且《史记》中,还有诸如:“部署已定,待豨报”这样的字眼也都佐证了这一点。

但是,韩信这个人是有名的脾气不好,他的一个门客得罪了他,他就把人家关起来,再杀掉。结果这个门客的弟弟狗急跳墙了,于是把他知道的事情全部向吕雉告密了。吕雉一听,心里那个愁啊,这个天杀的韩信,趁着我家老头子不在家,要对付我们孤儿寡母,这可咋办呢?这个韩信可厉害了。于是就叫来萧何一起商量(所以很多人怪萧何出卖韩信,但是萧何进宫商量这事,他不出卖韩信,他就得死),所以萧何就建议吕后说:“赶快派人告诉韩信,说前方来报,陈豨已死,够级别的人都得来皇宫庆祝!”。韩信自然不肯去,但是他没想到萧何会害他,听到萧何说:“你说你生病了不去,这不好,你得去做个样子!你不去,别人不都认为你和陈豨是一伙的吗?”

萧何这么一句“贴心”的话,终于让韩信自愿地跑到皇宫去送死去了。

韩信造反有可能成功吗?

韩信其实迟早是个死了,只是他因造反不成功被吕雉给先发制人地弄死了,所以很多人说韩信脑袋短路,当初手握重兵、独霸一方的时候,别人劝他反的时候他不反。现在除了一些门客就是一个光杆司令了,他却想着造反来了?咋想的!

其实,我也说过,这次造反绝对不韩信最好的时机。但是,韩信的谋划难道真的一点可能性都没有吗?他纯粹是在找死吗?其实也并不是。我们要正确地理解韩信自己的衡量,这是他的最后一击,他绝不会因为没有一定希望还要贸然行动的。

首先,韩信这个人有威望。威望说起来很虚,但是它在政治中是真管用,比如它可以让陈豨造反,可以让很多捉摸不定的人跟着自己干,可以让敌人不敢轻举妄动。韩信的威望大到什么程度?前面说了他可以冠冕堂皇地看不起周勃、灌婴、樊哙这样的百战功臣,人家还不敢不服气 。这里再补充一点,他被贬为淮阴侯后,每天无所事事,有一次偶然去了樊哙家,樊哙是“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也就是说樊哙觉得韩信能到他家看一眼,是他的荣幸,觉得自己比韩信低几个档次(称臣);樊哙这样的功臣猛将,又是皇亲国戚,对韩信如此的恭敬谦卑,可想韩信的威信之高;

韩信的威望正是他的杀手锏,很多人都觉得造反就是一路杀到底。其实,历史上成功的造反、篡位有多少是真正一路杀到底的,都是靠一个有威望的人稳住了场子,才有成功的机会。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韩信还有可能成功的。(别急着抬杠,先往下看)

古代的造反,往往是两种方式:中央政变和地方造反。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造反”,往往是拉大旗、占山为王的那种揭竿而起,但是往往这种造反成功率极低,尤其是太平时期,几乎成功不了,我唯一能想起的太平时期武装起义成功的只有明朝的“靖难之役”了。一个王朝在彻底崩溃之前,地方造反几乎不可能成功,因为你再强,以一地对全国,总是难上加难的。

真正成功率高的造反其实是在权利中枢的政变。就好比一个人,你控制了他的大脑,就相当于控制了这个人。虽然这个难度也很高,但是成功率比地方闹事高得多。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也很多,比如王莽、司马懿、杨坚、赵匡胤等。

大家用心去总结一下,其实可以发现成功的政变都是步骤差不多的。首先是控制权力中枢;然后是快速换防,保护安全;再然后是截断政令,让外面的人搞不清状况;最后由一个有威望的人来宣布消息。所以,按照这个逻辑,韩信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若是他占领了皇宫,杀了吕雉和刘盈,然后找个理由宣布刘邦的皇位不合理、不合法。这事还真有可能成。

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韩信有威望在,比如他可以切断吕后和禁军将领的联系,先假传命令,然后凭威望施压,接管禁军(司马懿就是这么干的),然后控制吕后和刘盈,然后凭借自身的威望把能拉拢的人拉拢,把不服的打压下去。

威望是政变中的关键因素!你没有威望,你说啥别人都不信你、不服你,即便你把皇位打下来了,也往往是枉然,因为如果大家都不服你,你不可能吧所有人都杀光。

韩信是率兵多多益善的人,是樊哙都要跪拜的人,是除了刘邦之外,谁看见他都哆嗦的人。这种用功劳和能力积累出来的威望是韩信造反有可能成功的保障。权力这东西,你得让人怕你,你才能控制局面;你得让人服你,你才能以小博大;否则,都是徒劳,董卓进京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吕后欲召,恐其党不就,乃与萧相国谋

韩信当时准备了“武装力量”(释放囚徒),明确了革命方向(袭击吕后、太子)。而且准备工作都做到了让吕雉“恐其党不就”的地步了,所以,我们不要说韩信造反是在瞎胡闹了,他还是有机会成功的。

韩信要真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吕后也不必害怕到要找萧何来商量计策了。当时,刘邦把军队都带出去平乱了,要是韩信偷袭皇宫成功,然后稳定一下局面,突然宣布变天了。我相信整个长安城都会默认,因为他们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和韩信在战场上对决是需要勇气的)

同时,我知道大家会问,那将领都是刘邦封的官,能乖乖听韩信的吗?但是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驽马恋栈豆”是绝大多数人的通病。只要韩信能控制长安,控制那些将领的家眷,就能占据很大的主动权(比如李密的造反)。

另外,韩信造反能不能成功,其实跟刘邦的威望也有很大关系,要看刘邦的威望高到多少人愿意为他抛家弃子地去拼命。人性都是现实的,刘邦手下的人是选择忠于刘邦还是选择忠于自身的利益,其实还真不好说。

刘邦的大半壁江山都是韩信打下来的,这是当时所有人的共识,有多少人认为韩信当皇帝是有资格的?又有多少人在家眷被韩信控制后就无心反抗?还有多少人从心里压根就没有反抗韩信的勇气?这些都是决定韩信造反成败的关键点。

然而,吕雉这样一个女流之辈,快刀斩乱麻地把韩信的梦想及时给掐灭了,这份勇气、这份决断,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关于韩信的猜想和假设成了一个历史永远无法回答的问题。

一点简单的总结

关于韩信,其实我在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了他,首先他肯定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性格、情商等各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缺陷。这次造反也绝不是韩信最好的机会。但是,这些都不能说明韩信造反就没有希望成功。

韩信虽然不是适合坐天下的人,但不代表他就不能打天下(董卓、王莽等就是例子)。他有才能、有实力、有威望,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韩信还是有机会成为颠覆大汉政权的那个人的。

通过前文的分析,韩信也确实这么干了。所以,大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造反”的罪名就是刘邦和吕雉为了除掉韩信这个心腹大患而栽赃给韩信的罪名,这是历史的公平裁决。刘邦和吕雉绝对是容不下韩信的,但当时的情况,也绝对不是她们最好的动手时机,四处造反、政局不稳,她们没有理由选择这个时机来挑战韩信这个大魔王。只是韩信突然进攻了,让吕雉不得不正面应对而已。同时,大家也不要再怀疑我说吕雉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的公允性了,吕雉在政治上的决策和应对是十分冷静而又沉着、果断而又正确的。

当然,韩信即使政变成功了,最后还是大概率会失败。因为当时的政治格局是不会承认韩信这样一个人当皇帝的。即便韩信个人军事能力再强,在四面围攻的情况下,他的结局会和他的最强对手项羽一样。

韩信的造反,是人性的集中表现,像韩信这样清高的“士”在政治上其实是没有太大野心的,他并不想当高高在上的皇帝,看起来很容易知足。但这个前提是他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东西,并且别人不能动他的既得利益。否则,一个知足的人就会变得很有侵略性、很有野心、很想冒险的人。

从韩信身上,我们既读到了惋惜、同情,甚至愤怒,更应该读到理解、崇敬和反思。韩信、刘邦、吕雉、萧何,他们都错了吗?其实都没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在向我传递真实的历史逻辑和生活哲学而已!只不过,大家真的读懂了吗?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