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清朝为何能统治268年?看看皇帝们的结婚对象

2021-04-12 来源:腾讯网历史

导语:建立清朝的满族发源自辽东,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后金时期的满族,在文化和习俗上和汉人还有着不小的差异。满族最后能以不多的人口建立清朝统治,与他们善于学习,乐于接受汉文化的原因分不开。本文从婚俗上入手,探讨随着满洲贵族汉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汉文化对他们婚姻制度的影响。

满洲贵族向中原学习的脚步,在皇太极时期就已开始,他革故鼎新,重用文人,倡导汉化,打下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入关以后,清朝花了近两代人的时间终于一统天下。随着与汉人打交道越来越多,满洲贵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都热衷于学习汉文化,请汉臣大儒当老师,对皇子们的教育也是如此。

文化的接受程度表现到婚姻上,就是婚姻制度的演变。

金国的婚姻制度

讲到清朝皇室婚姻制度的变化,可以先看看另外一个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国。

女真起初称建立的政权为“大金”,史称“后金”,称呼自己为女真金人的后裔,那么金人的婚姻制度如何呢?

金人的婚俗有相当明显的部落特点,即使立国以后依然如此。

一是多妻,并且数目与显贵程度成正比。

“金人旧俗亦多妻,多少之数,视其官品列班次, 以聘之先后为序”。

二是流行转房婚。

“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 故无贵贱,人有数妻”。

再单独看皇室。

金国皇室的婚姻制度主要有两种。

一是长期与主要贵族保持世婚制,这是为了笼络内外的力量,稳固统治。

《金史·后妃传》 :“国朝故事,皆徒单、唐括、蒲察、拿懒、仆散、纥石烈、乌林答、乌古论诸部部长之家,世为婚姻,娶后尚主。”

《金史·世戚传》:“金之徒单、拿懒、唐括、蒲察、裴满、纥石烈、仆散皆贵族也,天子娶后必于是。公主下嫁必于是。”

金国的统治者是完颜氏,世婚的对象都出自大部族的族长家。

完颜氏的目的很明显,通过世婚笼络这些大族,形成姻亲关系,稳固自己的统治。

长期固定的通婚,其中必然会出现婚姻对象不在一个辈分上的问题,也就是异辈的婚姻。

另外,金国皇室对收继婚本身也并不排斥。

比如金睿宗的贞懿皇后李氏,睿宗死后,按照婚俗,她要被宗族收继,李氏是汉人不愿接受,她选择了出家脱离皇族。

“乃祝发为比丘尼,号通慧圆明大师,赐紫衣。归辽阳,营建清安禅寺,别为尼院,居之。”

讲到收继婚,它也叫转房婚,不管是从金国往前看或是往后看,收继婚并不是哪个民族的专利,它在北方各民族中都长期存在。

匈奴、女真、乌孙、乌桓、鲜卑、契丹等民族中,在史书都记载有收继婚的传统。就算著名的王昭君,也要遵从胡制,一再转房。

这种婚姻制度之所以流行,有其原因。在部落制的松散统治下,收继婚能留住资源,让它们始终在部落内部流通,有利于财产分配和内部稳定。

后金的婚姻制度

努尔哈赤记载有14位妻妾,其中有两对姐妹。一对是叶赫那拉氏,一对是博尔济吉特氏,他的孝慈高皇后来自叶赫那拉,其他三位则是妃子。

皇太极的妻妾中,孝庄文皇后和宸妃都来自博尔济吉特氏,并且两人是姐妹关系。

顺治的后妃里,也有三对姑侄姐妹,两对来自博尔济吉特氏,一对来自董鄂氏。其中两位晋封皇后,另外四位是妃子。

康熙的后妃里没有了姑侄,只有姐妹,共有四对,来源也更广泛。孝诚仁皇后和平妃来自赫舍里氏,孝昭仁皇后和温僖贵妃贵妃来自钮钴禄氏,孝懿仁皇后和悫惠皇贵妃来自佟佳氏,宜妃和贵人来自郭络罗氏。

除了以上这些,后金又有兄弟转房的存在,如皇太极时期,莽古尔泰谋逆,他的同党十弟德格类的妻子被转房给支持皇太极的阿济格。

这些是同辈之间的婚姻,还有异辈之间的婚嫁。

互为翁婿:努尔哈赤的大妃是来自乌拉部落的阿巴亥,从辈分上看,乌拉部的布占泰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岳父。到了万历三十六年,努尔哈赤把女儿穆库什嫁给了布占泰,两个人互相成为了翁婿。

这样的事,又在舒尔哈齐和阿敏身上同样发生。

儿子变姑父:万历三十年,皇太极又娶了阿巴亥的姑姑为侧妃,这样从辈分上看,努尔哈赤要叫皇太极姑父。

姑侄同嫁:皇太极和阿喀达(莽古尔泰之子)是叔侄关系,他们分别娶了蒙古扎鲁特部贝勒色本达尔汉的两个女儿。

多尔衮和豪格也是叔侄关系,豪格被幽禁至死,多尔衮把他的妻子和福晋(都来自博尔济吉特氏)收为侧妃。

多尔衮死后,他的继妃——朝鲜的义顺公主李氏又改嫁给端重亲王博洛。

这么说可能有点乱,小院做了张表罗列了一下,请见下图。

后金到清朝的变化

观察从努尔哈赤到玄烨的婚姻,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

努尔哈赤共有妻妾16人,里面有六人存在着姐妹或异辈的关系,还有一人是转房婚。

皇太极有妻妾15人,4人和他是异辈,2人是姐妹。

顺治有妻妾19人,后妃之间不是同辈的有6人。

康熙妻妾最多,达到39人,却不见一对异辈后妃,只有4对是姐妹关系。

数据很清楚,从努尔哈赤时期到康熙,皇室之间的收继婚制度从比较普遍到明显减少,后妃之间最多只存在着姐妹血缘关系。

这种现象,就是清朝入主中原后,受到汉族文化冲击和同化后所产生的变化。

在努尔哈赤时期,后金保持着部落制的传统,婚嫁风俗也是如此,异辈婚、转房婚等普遍存在,互为翁婿之类也屡见不鲜,这是部落的传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到了皇太极时期,已经开始注重向中原王朝学习。在皇太极登基之初就已经下诏并立法:

《清太宗实录》:“自今以后,凡人不许娶庶母及族中伯母、婶母、嫂子、媳妇。凡女人若丧夫,欲守其家资、子女者,由本人宜恩养; 若欲改嫁者,本家无人看管,任族中兄弟聘与异姓之人。若不遵法,族中相娶者,与奸淫之事一例问罪。”

大清律中更是严格规定,“若兄亡收嫂、弟亡收弟妇者,各绞。凡收伯叔兄弟妾者,即照奸伯叔兄弟妾律,减妻一等,杖一百,流三千里。”

反映到皇太极的婚姻上,转房婚已经消失不见。到了康熙时期,异辈婚姻也已经消失。至于姐妹同嫁,在皇室文化中是被接受的,历代王朝都不乏例子。

再拿也是少数民族入主的元朝来和清朝对比,也能得出这个结论。

元朝入主后,对收继婚并不排斥,拿忽必烈来看,他第一位皇后帖古伦,是他的亲侄女;第二位皇后察必,论辈分是忽必烈表姑;第三位皇后南必,按辈分来算是忽必烈孙侄女。

这是皇后,妃子们也是一样。

忽必烈之后,收继婚等传统婚俗在皇室中始终存续,元朝的皇帝短命的很多,有人认为这和近亲结婚不无关系。

皇室的婚俗也在民间逐渐流行,一些士大夫对此予以抵制,不断上疏要求禁止,比如,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蒙古大斡耳朵儒学教授郑咺上疏,建议改革婚俗:

“蒙古乃国家本族,宜教之以礼,而犹循本俗,不行三年之丧,又收继庶母、叔婶、兄嫂,恐贻笑后世,必宜改革,绳以礼法。”

元朝皇帝采纳了部分意见,对收继婚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始终没有像清朝那样立法加以禁止。

再回到清朝,拿收继婚这种婚姻形式来看,并不局限于皇室,贵族乃至民间都有流行。但自皇太极登基后,就立法予以禁止,此后又在《大清律》里作出详细规定,根据情节不同,分别处以斩、绞、杖、流放等刑罚。

婚俗所代表的,实际就是文化的认同问题。元朝统治层对汉文化的接受程度,显然和清朝无法相比。能否顺利汉化,直接影响着王朝的寿命,最后,元朝不到100年就被推翻,很大程度上因为它始终没有融入汉文化。

小院之观

皇帝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从清朝来看,尤其明显。

顺治到康熙时期,清朝逐渐坐稳了天下,重心转移到内地,任用的汉人官员越来越多,受汉文化影响也越来越深,接受了儒家传统的价值观。

在儒家观念里,转房婚、异辈婚这些婚俗都被视为异端,无法被接受,在文化影响下,清朝皇室一代代更认同儒家文化,也就对传统的部落婚俗加以排斥,并多次以立法的形式,从皇室到民间加以禁止。

这种做法,自然被儒家接受,在政治上也得到了汉人更多的认同。

清朝能延续260多年,除了其他种种因素之外,统治层乐于接受汉文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有清一朝,满汉之间还是存在着亲疏之别,旗人的地位与汉人不同,这是清朝无法根治的痼疾。

不过,客观来看,在文化上,清朝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并接受汉文化。武力只能征服,无法长期统治,清朝皇帝们比元朝皇帝聪明许多,明智地接受了汉文化,才是清朝得以立国将近300年的根本。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