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 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2021-04-15 来源:新浪网历史

令古人头疼的“匈奴”,到了今天是哪个民族?

东汉永元三年(91)二月,汉朝名将耿夔率领精兵出居延塞(今甘肃省额济纳旗)后长途奔袭五千多里,终于在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捕捉到了北匈奴单于主力,经过激烈战斗,北匈奴主力几乎被歼灭,北匈奴单于仓皇逃跑,其残部数千人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向汉军投降。而这场汉匈战争史上汉军出塞奔袭距离最远的大战,亦是昔日的“草原天骄”匈奴,命运走向的分水岭。

这场大战之后,以《后汉书》的形容说:除了归降的八个北匈奴部落外,其余跟随北匈奴单于逃亡的北匈奴残部,就从此“不知所在”。这以后中国史书里的“匈奴”,就只剩了归顺汉朝的“南匈奴”。他们先是在东汉年间迁入长城,成为汉朝的北部屏障,而后又一度介入汉末战乱,在北方多地大肆侵扰,最终被东汉“丞相”曹操收服。曹操随后将南匈奴分成五部,每部都由朝廷派官员监督,从此纳入“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治下。

从这段历史开始,南匈奴就与北方各民族加速了融合进程。比如南匈奴中的“屠各部”,魏晋年间就改了“刘姓”。而鲜卑部中的宇文鲜卑,其祖先正是北匈奴战败远遁后,滞留在漠北的匈奴部落。内迁的匈奴各部,其部落也在魏晋年间大多解体,许多匈奴人已结束了游牧生活,转为农耕方式,成为魏晋王朝治下的“编户齐民”。而匈奴的上层贵族们,则摇身变成了贵族官僚。比如当时匈奴里的“刘”“兰”“乔”等姓氏,都是高度汉化。

从西晋王朝作天作地“作”出来的“永嘉之乱”起,自金微山之战后蛰伏了二百多年的匈奴各部,又趁机迎来了“高光时刻”。原匈奴“屠各部”后裔刘渊建立的“刘汉政权”,亲手打下了洛阳长安,灭掉了醉生梦死的西晋王朝。接下来的“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代里,匈奴沮渠氏建立了北凉,铁弗氏建立了大夏。震撼北魏王朝的六镇大起义,也是由“匈奴单于后裔”身份的破六韩发起……

而在南北朝分裂时代的尾声,那个灭亡北齐一统北方,以文治武功奠定隋唐王朝家业的北周王朝,其皇族也恰是有着匈奴血统的“宇文鲜卑”家族。可以说,在这场持续数百年的“魏晋南北朝”乱世里,“匈奴后裔”一直是重量级角色。而在这场大乱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和战与文化融合。那些曾叱咤一时的“匈奴名门”家族,早已融入到隋唐年间的中国各民族里。以学者赵禀昆的话说:“在南北朝以后的史籍中已不再有匈奴之名了”。

除去战场与政治的恩怨,在中国古代活跃了八百多年的匈奴民族,也在文化生活层面留下了深深影响:比如中国传统农业里培养繁殖“马骡”“驴骡”的技术,就是由匈奴人首创,从此造福中国历代王朝。匈奴人的化妆品“胭脂”以及乐器“胡笳”,也都成了古代中国的文化时尚。那一段段轰轰烈烈的征战岁月,也为脑洞大开的古代中国野史文化,“奉献”了多少精彩素材。而比起这些大影响来,金微山大战后远遁的北匈奴,真的就蒸发了?

直到公元1887年,出使沙俄的晚清礼部侍郎洪均,才从当地典籍里发现了大新闻:原来当年被东汉打跑的“北匈奴”并没有“蒸发”,相反“了大事儿”——在欧洲典籍里,有一支来自东方的“匈人”一路西迁,从公元4世纪下半叶起驰骋欧洲,连续打败了西哥特东哥特等强敌,引发了欧洲大陆持续几个世纪的“民族大迁徙”。他们的首领阿提拉,甚至还被誉为“上帝之鞭”。

在那个中国落后挨打的年月里,这样一则大事,自然引起了洪均的注意,经过缜密的翻译与分析。洪均判定:这支把欧洲大陆搅合得天翻地覆的“匈人”,就是在《后汉书》里“蒸发”掉的北匈奴后裔。而后洪均将自己的观点,详细写进了其著作《元史译文证补》里,很快就得到了近代中国学者们的认同。民国史学家丁谦,更结合中外史料,详细描绘了“匈奴西迁路线”——先在汉朝时迁到康居,而后远征里海,进入匈牙利草原。

随着这些观点的流传,一直到今天,关于北匈奴的“去向问题”,还形成了两个颇有意思的认识:第一,当年“大闹欧洲八十年”的“匈人”,就是中国史书上的匈奴人。第二,今天的匈牙利人,正是匈奴人的后裔。那这两个认识,又是否正确呢?

先说第一个,“匈人”到底是不是“匈奴人”?必须说,可能性极大。

其实,“匈人”是“匈奴人”的说法,并非中国近代学者们首创。比洪均早一百多年的十八世纪法国学者揆尼根,就坚称“匈人”是来自东方的“匈奴人”。 同时代的英国历史学家吉朋,也坚持这种观点。但英国学者汤普生等人则认为,“匈人”的来源是“不可知的”。这类对立的观点,在西方学界也从当年吵到了今天。

而如果对照“第一手”资料,我们今天更不难看到“匈人”与“匈奴人”的渊源:在欧洲人的史料里,匈人远用箭射,近用刀砍,骑兵忽聚忽散,作战方式与“匈奴”高度相似。以民国历史学者何震亚考证,“匈人”的身材和相貌,也与匈奴人十分相似。

甚至,今天中国北方许多民族的许多民歌与服饰,和匈牙利草原上的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这些关键证据都至少能证明,如果一定要给“匈人”找“源头”,那么中国古代典籍里的“匈奴”,就是可能性最大的一处。

那是不是可以说,今天的匈牙利人是匈奴的后裔呢?这事儿却必须说:可能性不大。

以相关史料记载,在公元453年匈人首领“上帝之鞭”阿提拉去世后,匈人就随后瓦解,分散居住在包括匈牙利草原在内的多瑙河中游地区。而今天的匈牙利主体民族马扎尔人,是在公元九世纪才进入这一地区,而后完成了对这一地区的征服。考古的结果更证实,古代匈牙利人的墓葬,与乌拉尔地区的古代墓葬高度一致。因此,虽然匈牙利文化与东方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匈牙利官方依然认定:匈牙利民族来自乌拉尔山麓。

那“匈人”呢?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是:阿提拉去世后分崩离析的匈人,从此散居在多瑙河流域,逐渐融入到当地的主体民族之中。而一些至今依然遗留在当地的文化习俗,也让我们依然能看到他们千年多前的身影。“匈奴人去哪儿了”的话题,也许还有待更多考古发现的证实,但他们也如一面镜子,见证着古代东西方民族的变迁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