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人所说的“秋后问斩”是何意?你知道吗

2018-08-24 来源:最长最长的历史

  在一些古装电影、电视剧中,当有衙门庭审、处决法人的剧情时“秋后问斩”这一说法屡见不鲜。那么,古人所说的“秋后问斩”究竟是何意?又为何非要实行这一制度?

  古人所言的“秋后问斩”并非立秋以后,而是秋分之后。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法书籍《礼记·月令》中:“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鹰乃祭鸟,用始行戮。”

 

  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提出“独尊儒术”的著名政治家董仲舒将这一说法明确提出,董仲舒依据古代玄学“天人合一”理论,认为在春夏时期应当是庆祝赏赐的季节,秋冬季节则为使用刑罚的季节。若是不遵守,就会导致上天惩罚,所以秋冬斩杀犯人的这一制度在西汉渐渐被记入法令之中。

 

  后来,这一制度也被之后的历朝历代认可,在唐宋时期规定在立春至秋分这段时间,除非是触犯了意图谋反、奴仆杀死主人的罪责,其余一律在秋冬的季节执行死刑。而这一规定一直流传至清末,共沿袭了两千多年,逐步在古代书籍中有了“秋后问斩”的说法。

 

  在古人看来,春夏两季属于万物“蓬勃朝气”之时,杀伐颇为不详。而到了秋季,世间万物渐渐衰落,属“伤”,因此可以开始进行杀罚。这是古人信奉阴阳道的一种看法,也是实行所谓“秋后问斩”的一种原因。

 

  不仅如此,在确认斩杀时辰时也有要求,是为“午时三刻”,以我们如今的时刻来看大致为正午11点44分,在古人看来这个时辰是一天阳气最盛的时候,此时行刑犯人的怨气不易聚集,这自然是一种封建迷信的说法。也有人认为,这个时间人体最为困乏,行刑会减少痛苦,是一种人道主义关怀。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