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杨广李世民都为自己正名为何杨广会失败呢

2019-06-10 来源:戏说历史的女人

  隋朝和唐朝有诸多巧合,或某种冥冥的暗合。比如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曾先立长子为太子,隋朝是杨勇,唐朝是李建成。可是结果呢,这两位太子都没有做上皇帝。是这两位太子无能吗?非也,反而在民间或部分史家的评述里,这两位太子的评价还算挺好的。可惜的是,这两位评价不错的太子,却都被自己的二弟被扳倒了,杨勇是被二弟杨广,李建成则是被二弟李世民。唯一的区别是,结果都是死,前者杨勇是被做了皇帝的杨广赐死,后者李建成则是被自己的二弟李世民斩杀。

 

  杨广杀杨勇,乃是形势所迫,做了皇帝的杨广,自然是无法留着前太子杨勇的存在。对帝位而言,这毕竟是一股潜在的威胁。因此,杨广赐死杨勇,只能是政治需求的结果。

  虽然杨广赐死杨勇之行为,也不是多高尚的事,但比及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弯弓射箭、一箭射死自己的亲哥哥李建成而言,杨广的残忍倒变得和善或温和了许多,反倒是李世民的残忍狠辣更加醒目。

  不管从哪种程度来说,杨广和李世民的皇帝之位都可谓是来路不正。名不正则言不顺,那么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正名。可是杨广和李世民在登基为帝后,都曾经积极采取措施为自己正名,然为何最终李世民成功了、而杨广却失败了呢?一个成了千古明君,一个则成了千古暴君,还是亡国之君?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看杨广和李世民的正名方式:

  第一方面是称帝后,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这一点上,杨广和李世民是不同的。杨广继位之后,他的内心是不踏实的。这种心虚表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假隋文帝诏书赐死了前太子杨勇。

  第二个层面是搞各种大工程项目,甚至发动战争,其目的是什么呢?难道是杨广真的喜欢搞工程策划吗?显然不是,他是想通过这些政绩来为自己正名,显示自己作为一个皇帝的丰功伟绩,以征服臣民之心,获其拥戴。

  其实说白了,杨广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为自己正名,让人们忘了或忽略了他夺帝之位的黑暗内幕。

  可是杨广这种做法的结果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越想为自己正名,反而效果越差,究其原因是他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何为摆正位置呢?第一点是既然已经称帝,那么就该踏踏实实坐在龙椅上,自己先认可自己,这是一种自信。其次,要勇敢面对自己的不足,虚心纳谏,善待臣民。第三是要比老爹隋文帝更勤政,毕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更值得人们赞扬的。

  但是反看李世民就不同了,他刚好是把杨广犯的问题基本都避免了。比如心虚,李世民也心虚,但不能心虚就好高骛远。李世民做了皇帝后,该霸气的时候毫不留情,该谦虚的时候谦卑无比,很快就获得了臣民的拥戴和称赞。李世民为何能取得这个效果?首要因素就是他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快速从夺帝阴谋的暗影中走出来。他走出来,是要努力做一个明君的,所以他就照着明君的标准来贯彻执行,结果效果立竿见影。

  第二方面是如何做皇帝。

  针对如何干好皇帝这份工作,杨广和李世民的方式是不同的。

  杨广的侧重点是希望通过大的政绩来弥补夺帝之位的隐形错误,所以他就担任起了帝国的大设计师的角色,先后设计了两个大项目,一个是建新都洛阳,一个是建大运河。尤其,大运河是杨广的传世杰作。因此,有人认为,要理解隋炀帝杨广,就必须弄懂他的这两大手笔,即洛阳和大运河。也就是说,弄懂了洛阳和大运河,也就是彻底明白了杨广是如何做皇帝的,以及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但反看李世民,却没有什么这类浩大的工程。李世民是怎么做皇帝呢,他直接来了一个“贞观之治”。这是很了不起的。所谓的“贞观之治”主要是指贞观年间在政治、军事、农经、文教等多方面的成就。尤其是政治方面的成绩最为突出,这个方面又主要分为三块:

  第一块是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的帝国管理模式。

  第二块是纳谏,李世民政治生涯中最出色之一的表现就是善于纳谏,从谏如流。因此,李世民时期的唐帝国开启了一个非常清明和宽容的帝国政治环境,也诞生了以魏征为首的一大批谏官,他们为唐帝国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成绩。这几乎是贞观之治最为值得称道的成绩。

  第三块是李世民非常重视法治,废除了很多残酷的刑罚,故此组织人员编制了《贞观律》。

  《贞观律》是唐帝国的国家法律宝典,是帝国办案的依据,是社会清明和人民能够有序生活的保障之一。这个意义是不能忽视的。

  此外,贞观之治在军事等方面,也取得了很突出的成绩。 

  但是两人相对比,我们就发现其中的差别了。杨广做皇帝后,是一直在折腾大项目,为了实现这些大项目的实施,他动辄百万民夫征调,不顾百姓疾苦,虽然成就了大运河,但是也把老百姓彻底拖入生存的低谷。两极分化,从来都是危险的。最终杨广迎来的是老百姓的反抗和不断起义,而隋帝国也基本是在各种起义的催逼下,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

  但是李世民则不同,他没有搞大项目,而是在做具体的事情,甚至是小事情,比如纳谏,比如整治吏治等,当然也有军事方面的成就,不过贞观之治的魅力,仍然主要表现在李世民如何在做一个善于纳谏的好皇帝。

  第三方面是如何对待私生活。

  杨广在做皇帝期间,除了喜欢搞大工程和发动大规模的战争之外,在私生活方面,也是颇为奢靡。最为争议的便是带着浩浩荡荡的船队多次到南方旅游,让原本利在千秋的大运河似乎成了他的享乐之河。据说更有甚者,杨广曾下令选出千名美人,让她们身着白色衣裳,扮作纤夫拉自己乘坐的龙舟。总之,在此期间,杨广极尽豪奢之风,影响极其之坏。另外,杨广在晚期好色、骄奢无度,稍有姿色之宫女,也常为其觊觎。努尔哈赤曾说:“从来国家之败亡也,非财用不足也,皆骄纵所致耳。若……隋炀帝……咸贪财好色,沉湎于酒,昼夜宴乐,不修国政,遂致身死国亡。”

  皇家无私事,所以皇帝的私生活怎么样,其实也是衡量一个皇帝昏庸或圣明的一个标准。但是反看李世民,情况则不同了。

  在私生活方面,李世民最为值得称道的是他和长孙皇后之间那令人称赞的感情。李世民做皇帝后,以善于纳谏,深得臣民之心,但有一次他却和魏征发生了矛盾。这事,让长孙皇后知道后,长孙皇后没有正面劝谏丈夫,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换上正式的朝服,出来跪在丈夫面前,恭贺丈夫。说恭喜丈夫能够有这样敢于直言的谏臣。李世民顿时怒气消失,不再迁怒魏征,反而更加重用。

  但是杨广的萧皇后却没有长孙皇后这样的好命,萧皇后本人也是非常贤惠称职的,可是早年的时候,萧皇后帮助、辅佐丈夫,甚至在丈夫有过失的时候,进行规劝,杨广还会听从,可是到了晚期之时,杨广变得十分残暴,动辄杀人,萧皇后已经不敢直面劝谏,因此曾写了《述志赋》进行婉转的劝戒,但是效果依然甚微。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杨广和李世民的区别,杨广为了给自己正名,除了折腾大工程之外,几乎没有什么成果,反而使得自己的名声更加残暴。但是李世民在不同,他不但在军事、政治等方面作为很大,就算小到私生活,他也处理得十分得体。

  因此,杨广和李世民虽然都属于帝位来路不正,甚至可以说李世民的帝位来路更加黑暗,但是因为在称帝后,李世民会为自己正名,结果李世民反而成了一代明君。而杨广却因正名的方式不对,把自己给硬生生搞臭,弄成了一个亡国的暴君。可以说,隋炀帝杨广和唐太宗李世民,犹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