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李世民早年英明神武晚年为何变成了糊涂虫

2019-09-26 来源:新历史小火锅

  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算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知名度最高的人之一。民间把他与秦始皇、汉武帝、宋太祖并列,合称四大雄主明君。无论是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还是安邦定国的治国大道,他都能做到挥洒自如,颇多可圈可点之处。

 

  李世民出生后,父亲李渊对他寄予厚望,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李世民的表现也很争气,很早就表现出雄姿英发的英明神武之气概。公元615年,隋炀帝出巡雁门关,结果遭到北方游牧部族重兵围攻。

  李渊当时还是隋朝太原留守,奉命派出一支人马救援隋炀帝,而这支人马的首领正是李世民,当时年方16岁。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16岁时很多人都还是一个懵懂顽劣的无知少年,李世民却已经指挥军队上了战场,显示出令人咋舌的少年老成的气质。

  此后的李世民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他的开挂人生。18岁时鼓动父亲李渊太原起兵,20岁时挂帅出征,力克两大强敌刘武周、薛举,23岁扫平河北军阀窦建德、洛阳军阀王世充,25岁击破刘黑闼、徐元朗,28岁发动玄武门之变,顺利夺取皇位继承权。

  李世民的早年,可谓是波澜壮阔,风云际会,尽显千古一帝的豪迈气概,用“英明神武”来形容他可谓实至名归。论军事才能他兼资文武,不次于部下任何名将,论品行他从谏如流,不贪财不贪色,善待功臣,体恤民力,完全是理想中的圣主明君的形象。

  然而世事难料,随着岁月流逝,李世民也未能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一天天衰老。步入晚年的李世民,却像换了个人一样,为人行事与年轻时代迥然不同,蜕变成了一个糊涂虫。

  最有代表性的证明,莫过于“凉州瑞石”事件。《新唐书》记载,贞观十七年(643)八月,凉州刺史李袭誉上奏“天降祥瑞”,说是凉州昌松县鸿池谷一块天降巨大的“瑞石”,上面还刻着几行半通不通的“天书”:“高皇海出多子李元王八十年太平天子李世民千年太子李治”。

  当时正值李世民确立皇太子的关键时期,明眼人一看便知,此事背后大有文章。所谓“天降瑞石”完全是不靠谱的胡说八道,必定是支持李治当太子的长孙无忌等一伙人搞的鬼。

  李世民年轻时开明达观,对所谓“天降祥瑞”之事毫不相信,专门下了一道著名的《禁奏祥瑞诏》。李世民在诏书中明确申明:“安危在乎人事,吉凶系於政术。若时主肆虐,嘉贶未能成其美;如治道休明,咎徵不能致其恶”,对这些乱七八糟的“祥瑞”一概不听不信。

 

  然而晚安的李世民,却忘记了自己的信条,对“凉州瑞石”奉若神明,专门派遣大臣跋涉千里前去祭拜,还一本正经听信“瑞石”上的“天书”,把帝位传给了李治,让大唐遭受一场武则天夺位的浩劫。

  李世民年轻时,对生老病死也非常看得开,多次嘲笑秦始皇、汉武帝盲目追求长生术和不死药,认为都是无稽之谈。谁知他老了之后,却再度走了秦始皇汉武帝的老路,千方百计寻求“世外高人”给他配制“仙药”,贸然服用天竺妖僧那罗迩娑寐制造的“不死药”,结果“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窝窝囊囊地离奇暴死。

  李世民的人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反差?其实这也不奇怪。晚年的李世民,早已不复当年锐意进取、务实求真的作风,沉浸于自己“千古一帝”的迷梦中不可自拔,逐渐变得好大喜功,主观臆断,丧失了年轻时明晰的辨别力与判断力,才会不知不觉走上秦始皇汉武帝走过的老路,出现诸多反常举止,蜕变成了一个糊涂虫。

  宋代诗人陈普曾做过一首诗描绘李世民的一生:“文皇仁义播敷天,李氏无伦三百年。 末路荒唐如炀帝,蜀江更起度辽船”,认为李世民晚年的作为甚至可比隋炀帝,虽然不失夸张但也有一定道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瑾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