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乾隆虽然喜爱江南,但他不高不低的品味与江南的气质多少有些格格不入,所以金庸在《书剑恩仇录》中说他一到江南,就要“糟蹋山水,作践盛景”。但是,当我们在强调江南恬静、自然的一面时,往往是弱化了它精巧、繁华的一面。
在台湾著名主持人蔡康永看来,乾隆是一个可以跨越众多领域、十分有想象力的人:像他的爸爸一样爱玩Cosplay,经常在名画中来个“客串”,或盖上“十全老人”的大印刷刷存在,更喜欢“复制”古物,给予它们新的风格和时代特色。“所以在乾隆对世俗价值的强调下,乾隆时代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到现在都没有体会其精彩的作品。”
“乾隆号,下一个江南”跨媒体艺术展效果图
而在台湾知名策展人黄怡儒的眼中,江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跟“物”有关系,“它是各种美好事物的制作者”,乾隆恰好又是一个“玩物者”,一个注重生活情趣的“文青”。黄怡儒希望通过让二者在今天这个时代重新结合,超越传统“下江南”的意味,唤起人们对于江南传统物质、技艺的注意,并使人们对文物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文物即潮物。
正是这样一个有关“物”的想法,黄怡儒和他的团队尝试打破博物馆严肃正统的物理空间,通过新媒体技术、动漫手段将国宝级文物拟人化,生发出“乾隆号,下一个江南”跨媒体艺术展。作为上海第17届国际艺术节重点推荐项目,该展将于9月7日在上海大悦城开幕。
值得一提的是,蔡康永和韩寒都将有个人的原创作品加入展览。展览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是结合了众多江南民间的传统手工技艺,新锐艺术家以扬州通草花、平磨螺钿、点螺、苏绣等为资源进行创作,它们中很多目前正处在后继乏人甚至消失的尴尬境地,展览希望以摩登的方式引起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
平磨螺钿艺术品
文物即是潮物
“乾隆号,下一个江南”的男主人公雅克取材于故宫的古典钟表收藏精品《铜镀金写字人钟》,由英国使节于1793年进贡给乾隆。这个钟随着机械的运转底座四方亭内的写字人会不断书写“八方向化,九土来王”。而女主人公琼花则是根据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伯虎仕女画代表作《秋风纨扇图》而创作。
其他人物造型的取材包括了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帝行围图转旋瓶》中的转旋瓶,乾隆御用画家郎世宁《冷木梧桐双兔图》以及艾启蒙《八骏图》中的动物形象,他们将与男女主人公一同搭乘乾隆号——北京故宫的玄武——逃离紫禁城。
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手段重新诠释文物的意涵,将古代文物通过当代艺术转译为现代潮物。黄怡儒对澎湃新闻解释说,“这个展览是个引子,一个有趣味的引子,然后让观众了解,我们可以用好玩的角度、有趣的观点去看文物。在这里,大部分的观众不需要有心理负担,去想我要了解多少知识。但是更重要的目的,我们是希望看完展览后,观众的兴趣被激发,然后重新回到博物馆。”
好玩的另一个体现是互动,比如通过脸部识别及人脸立体侦测技术(3D-Face Detection),观众可以将自己的脸部形象展现在记录乾隆南巡的《姑苏繁华图》中。而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的场景中,观众又能和主人公一起躲避清小兵(取材于郎世宁《乾隆大阅图》)的紧张追进。
博物馆陈列方式的趋势
对于通过跨媒体技术来重塑文物的形象和内涵,在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看来,这也代表了目前博物馆展览和陈列方式的一个发展趋势。
“现在的博物馆也在努力改变原来那种死板、严肃的面孔,更愿意把自己推向公众,让博物馆和文物变得更容易接近。”王奇志告诉澎湃新闻,这次主办方所做的其实也正是南京博物院一直想做的,“我们也一直在考虑,通过一种什么形式,让年轻人更愿意走进博物馆。他们这个做得很潮,很活泼,都是年轻人容易接受和理解的。”
实际上,近些年,博物馆界一直也在尝试作出改变和突破,数字化和跨媒体技术正在成为博物馆展览和陈列的一个趋势。从2008年上海世博会上的动态《清明上河图》,到2014年的数字敦煌,以及南京博物院的数字博物馆。
王奇志表示:“去年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藏品+创造力=社会变革’,而今年的是‘博物馆致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所以可以看出博物馆界想努力地对社会产生作用,致力于社会的发展。”至于形式,“只要公众喜欢的都可以尝试”。
此次策展方还联合了公益组织“稀捍行动”,共同在本次展览上发起“江南非遗工艺影响计划”,将前期走访和梳理江南传统手工技艺的历史与现状,以摄影、纪录片等形式呈现给观众,甚至后续会请一些民间的手艺人到现场为观众直接展示那些凝结了中国精神和气质的技艺。
黄怡儒对澎湃新闻表示,“我们必须想办法把这些美好的技艺保存下来,但是通过喊口号的方式是没有用的。首先得让大家喜欢它们,因为大家喜欢了才有市场,而有价值了才能有产业。没有产业,光靠国家和有心人的支持是不够的,是不可持续的。”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慈禧唯一一段可以被证实的畸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