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原创】司马懿“逆臣”帽子戴的太冤枉

作者:长江 · 2015-09-20 来源:凯风陕西

  司马懿,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对于熟悉《三国演义》的人来说,司马懿无疑被塑造成了一个鹰视狼顾、隐忍奸诈的权臣,然而真实情况是否如小说中那样。笔者认为,司马懿料事如神、胸怀宽广、知人善任、忠于曹魏,一生不曾谋反,说“逆臣”帽子戴的太冤枉,主要有三点。

司马懿(影视剧图片)

  一、司马懿个人素质毋庸置疑、说个人能力,主要是为了和赵高、李林甫、秦桧等这类阴谋家形成对比。历史上的很多官员被认为是奸臣、逆臣。主要是这类人在官场上主要靠投机钻营、研究皇帝喜好,打击同僚、拉帮结派、相互勾结。但毫无治国理正之才,完全是蝇营狗苟之辈,一副小人嘴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懿作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西蜀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活活拖死诸葛亮。所以,无论政治素养、军事才能,司马懿绝非无德卑鄙之臣,司马懿做到大都督之位完全是靠个人努力。

  二、司马懿深得曹魏信任。有人会说,曹操亲口告诉曹丕,“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但曹操生性多疑,仅靠曹操一面之词,就判定司马懿有谋反之心太过牵强。后来曹丕重用司马懿,任命为骠骑大将军,这无疑打了曹操一记耳光。司马懿一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衷心可鉴,更有明帝托孤一事。原本朝廷让司马懿便道往镇关中。但当到达白屋时,有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据说,司马懿在襄平时,曾梦见魏明帝枕在他膝上,说:“视吾面。”他俯视,见魏明帝面有异色。

  如今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从白屋到京城,四百多里,一夜而至。至则径人嘉福殿内御床旁边,满眼流泪,指问疾病。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为“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

  三、三国归西晋一说不攻自破。有人说,无论你说的再好,三国最后还是落到了司马家,这是板上钉钉的实事。我想说,这正是司马懿最冤枉的地方。三国归西晋没错,但不是司马懿做的,也不是司马懿儿子司马昭做到的,而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孙子同一全国,说是爷爷谋反篡权,这让人怎能信服。

  纵观司马懿一生,从没有任何篡权的之举,就连诈病赚曹爽都只是为了夺回自己本来的军权,曹爽作为皇室宗亲,硬是依仗血缘把司马懿太尉一职废掉。自己却是一个无能之辈、屡打败仗。作为曹魏宗亲,不为江山社稷着想,整天沉溺酒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一举拿下曹爽。之后,皇帝还是皇帝、臣子还是臣子,相互和睦,共同治国。谋反一说不攻自破。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白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