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不只有钱:海昏侯“土豪金”里藏着大秘密

作者:王金中 · 2016-06-24 来源:光明网

  中国古代把货币叫“货泉”,“泉”即为钱,表示“流行如泉也”。有人称,古代货币就是一块巨大的社会化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信息。而在海昏侯刘贺墓北藏阁的钱库中,出土了堆积如山的汉代五铢钱,重量竟达十余吨!一位考古人员花了几个月时间终于点清,这批“汉五铢”总数多达200万枚。此外,还在主椁室西室和主棺中出土了385枚金饼,成色均达到99%。这在考古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不仅证明了刘贺家族的雄厚财富与实力,而且对于我们认识汉代的经济制度特别是货币制度,提供了大量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秦始皇没有完全实现货币的统一

  提到“汉五铢”就不能不说“秦半两”,而要说清“秦半两”就不能不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货币制度。

  现在看,秦始皇极力推行的统一货币的制度,成功之处主要有三点:

  其一,下令废除战国时期各国发行的货币,如齐国的“法化刀”,楚国的“蚁鼻钱”,燕国的“明刀”,韩国的“方足布”,赵国的“尖足布”,魏国的“桥足布”等等。这是货币统一的基础。从此,各国货币都退出了流通领域,成了文物骨董,只能在墓葬、博物馆和收藏家那里见到。

  其二,将货币分为两种,即上币——黄金、下币——铜钱,其余如布、珠、玉、贝、银等,为宝不为币。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所说:“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二等:黄金以镒为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从而确立了金属货币的体系。这个制度是非常成功的,一直被后代沿用。由此亦可知,海昏侯墓出土的镶有琉璃的48枚马蹄金和25枚麟趾金,是宝物而不是货币,祭祀用的。顺便说一句,许多人问我,那些马蹄金和麟趾金上,为什么会铸有上、中、下的字样?(图1)我个人认为,因为这些马蹄金和麟趾金是作为酎金献给皇帝助奠用的,而汉代皇帝是在长安“明堂辟雍”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明堂辟雍”是一座重要的早期坛庙,外围是一个方院,内中是一个圆台,圆台上的建筑共有上、中、下三层,有点像如今的天坛圜丘。所以,马蹄金和麟趾金的上、中、下字样,其实就是在“明堂辟雍”中摆放的相应位置。

 

  图1

  其三,铸造“秦半两”,(图2)它的形制是模仿玉璧,先秦时是外圆内圆,后来为外圆内方,是天命皇权的象征。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天道圆,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天下。”这种外圆内方的制钱模式,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境界,在中国一直延用了两千余年。

  作为全国通行的法定货币,到底有多重呢?先说上币——黄金,它以镒为单位,每镒20两。这种货币具有贮藏和大额支付的功能,一般只在上层社会中使用,并不在市场上流通。再说下币——铜钱,以两为单位,当时,一两等于24铢,半两便为12铢。也就是说,“秦半两”的法定重量为12铢,它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相传,“半两”二字为丞相李斯以小篆体书写的,是秦始皇统一天下文字的传世之作。“半两”二字分别列于方孔两侧,钱文凸起,布局严谨,笔画方折,苍劲雅致,反映了秦始皇把统一货币与统一文字这两件大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那么,“秦半两”究竟实现了统一全国的货币吗?至少没有完全实现!因为中国的版图实在太大了,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实在太大了,而秦朝存在的时间又实在太短了。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铜的冶炼和铸造能力,以及交通运输状况,“秦半两”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部由中央政府统一制造,因此法律规定各路诸侯王、各郡县主都可以铸造。一些商贾富豪也自己铸钱,这样就出现私铸铜钱成风。试想,如果一种货币的制造和发行是多元化的,全国能够完全统一吗?果不其然,公元前210年,秦国出现了“复行钱”,虽然还叫“秦半两”,但重量却只有8铢,钱文笔画纤细,“半两”二字稍倾斜。“复行钱”的使用,从法律上承认了减重钱的合法流通。这个口子一开,各地铸钱便开始纷纷偷工减料,致使铜钱大小不一,薄厚不均,轻重不等,全国的货币开始出现了严重的混乱。

  到了公元前206年前后,秦灭汉兴,战乱不断,为了筹集军费,各地自行铸造钱币,虽然仍叫“秦半两”的旧名,但实际重量却越来越轻。汉高祖刘邦借故“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也就是允许民间减重铸钱,哪知这一减便不可收拾,一种“榆荚钱”便应运而生。(图3)

 

  图3

  “榆荚钱”顾名思义,是以钱形轻小如榆荚而得名,上面的文字仍是“半两”,但实际重量则不足三铢。由于钱太轻,“入水不沉,应手而破”,加上“不轨逐利之民”的囤积居奇活动使物价上涨,“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于是在公元前186年“行八铢钱”;但到公元前182年又“行五分钱”(即五铢);到公元前175年“孝文五年,为钱益多而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到公元前140年即汉武帝建元元年,“行三铢钱”;到公元前136年又“罢三铢钱,行半两钱”。可见,“汉承秦制”的货币制度越来越混乱。导致的恶果就是,作为交换媒介的信用大大降低,“钱益多而轻,物益少而贵”,即物价上涨,严重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的生活。

  二、“汉五铢”的推行和使用

  到公元前119年,在张汤的建议和桑弘羊等人的筹划下,汉武帝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一种是用白鹿皮制成的皮币,价值四十万钱,规定诸侯王觐见天子时必须用它作为献礼,实际上是强迫诸侯王捐献;另一种是用银和锡合金铸成的白金钱,大者值三千钱,中者值五百钱,小者值二百钱;还新铸三铢钱,以代替过去的“秦半两”。但是,由于白金币比值太高,私铸者甚多;三铢钱虽发行,而旧钱未收回,币制仍然很紊乱。后来又废白金,改铸赤侧钱。不久又因赤侧钱轻而贱,人民不愿用,宣布作废。

  直到公元前118年即元狩五年,汉武帝才下令“罢半两钱,行五铢钱”,从此结束了铜钱发行和使用的混乱局面,真正统一了全国的货币,开辟了中华货币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如前所述,“汉五铢”(图4)的推行和使用,是汉代货币政策在多次“试错”、“碰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制度,所以这一制度的颁行是有一套严格措施作保证的。

 

  图4

  其一,废除汉初实行的郡国制币权,严令禁止各郡国铸钱。还颁布了盗铸金钱者处死的法令。也就是说,以前是禁止民间铸钱,而官方可以铸钱;现在连官方也不允许铸钱了。据史书记载,“汉五铢”推行的最初四五年内,抓到“吏民之坐盗铸金钱者”而被判死刑的达数十万人,“犯者众,吏不能尽诛取”,后来赦免了“百余万人”。那个时期天下犯罪的人大抵都是因为“铸金钱矣”。

  其二,统一由国家铸钱。专门设立上林三官,即水衡都尉所属的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共同执掌铸钱。三官相互配合又相互监督,保证铸钱的质量和数量。与此同时诏令天下,不是上林三官所铸的钱币不允许流通。还命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钱熔化,把铜料送到上林三官那里铸“五铢钱”。

  其三,大力提高铸钱的质量。改进铜料的配比,精冶细炼,使铜钱的成色达到当时的最高水平。在铸造的过程中,使用铜范或制作非常精细的泥范,工艺先进,讲究质量,确保“五铢”的分量绝不减少。设计精细,方圆均加细边框。每枚“汉五铢”铸造出来以后,都要反复打磨,使其光滑圆润。这样不惜工本,就使私铸者无利可图。

  “汉五铢”也叫“三官五铢钱”,钱文严谨规矩,“五铢”字形修长秀丽,风格独特,“五”字交笔缓曲,上下与两横笔交接处稍微向内收。“铢”字“金”旁的上头有三角形、箭镞形两种,其中的四点较短。“朱”字上头方折,下垂笔基本圆折,头和尾与“金”字旁平齐,笔画粗细一致。钱型整齐,背有内外廓,个别内廓四角微凸。面背比较平整,内外廓宽窄均匀,规矩整齐。它的设计理念、铸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这在中国货币铸造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有人在海昏侯墓出土的成堆的“汉五铢”前看来看去,觉得它很一般,现在任何国家的金属货币都比它精致得多。这就有一个比较的参照系问题。如果用2000年前各国的货币与“汉五铢”作比较,就能看出它的精致和精美是前无古人、无可比拟的。

  经考证,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汉五铢”,分别是在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时代铸造的,前后跨越大约五十余年。三个时代的“汉五铢”各有特点:

  武帝时代的特点如前所述,份量足,质量高,数量大,从而创造了“汉五铢”长期作为基础货币的充分必要条件。

  昭帝时代的特点是,重量比武帝时代略轻一些,又比宣帝时代略重一些;钱文“五”字形瘦长,两边交笔已经变得弯曲,两股末端有明显的收敛,上下横有的较长且与外廓相接;“铢”字“金”旁呈三角形,明显低于“朱”字;穿上有一横或穿下有半星记号;铜色深红,铸造技术比武帝时代略显粗糙。

  宣帝时代的特点是,钱文笔画挺拔,给人一种清秀超逸之美。“五”字交笔弯曲,上下横画超出交笔末端外,“铢”字“金”旁的头上多呈等腰三角形而又低于“朱”字;外廓由外向内作坡状倾斜。其形制规整,内面光洁平滑,钱内外廓略高于钱肉,薄厚一致。总之,宣帝“汉五铢”以铸造工整敦厚著称,无论是在铜质、形制、书体上,还是在铸造技术和工艺上,都已经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在西汉钱币中占据着极高的地位。

  有文献记载,汉代铜钱的计量单位是“缗”。“缗”的本意是串铜钱的丝线,后来演变为铜钱的计量单位。那么一“缗”是多少呢?以往没有实物依据。这次海昏侯墓出土铜钱时,细心的考古人员看到拴铜钱的丝线虽然已经腐烂,但成串的铜钱排列整齐,其两头的边结尚可辨认。(图5)经过仔细辨别和清点,确定一“缗”就是一千钱,即“千文一缗”。与后来的“千文一贯”是相同的。这就为我们认识古代铜钱的计量单位提供了实物依据。

 

  图5

  三、金饼的重量和成色

  在汉武帝的币制改革中,有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对同样为法定货币的黄金改变计量单位,不再沿用秦时的称谓“镒”,而称为“斤”。凡云“一金”者即黄金一斤。秦时一“镒”为20两,而汉时一“斤”为16两,说明计量单位变小了,更便于贮存、交换和结算。黄金往往用于赏赐、交易、罚款,也用于计算财产和贮藏,这表明汉代的黄金确已具备了作为货币的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与支付手段等职能。

  海昏侯墓出土的黄金,包括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成色到底怎么样呢?不用测量,只要看看它们的光泽和色彩,就知道纯度很高,尽管经过地下二千多年岁月的浸蚀,依然那么艳丽纯正,闪闪发光,灿烂夺目。(图6)经测量,这些黄金的纯度均达到99%。为什么海昏侯墓中的黄金能够达到这么高的纯度呢?除了技术因素外,其中还有政治因素。

  据史料记载,在汉武帝币制改革后的第六年,“南越反,西羌侵边”。在国家危难之际,已经当上山东的丞相卜式上书皇帝,愿与儿子一起从军卫国。汉武帝抓住这个正面的典型,“赐爵关内侯,金六十斤,田十顷”,要求诸王列侯向卜式学习。可是,“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几百位列侯宁愿献酎金也不愿意从军打仗。酎,本是为皇帝祭祀时酿制的美酒,而各路诸侯在助祭时必须献上礼金,才能分享这种美酒,所以把这种礼金叫做“酎金”。等到祭祀的那天,汉武帝命人检查酎金时,发现有的“少不如斤两”,即缺斤少两;有的“色恶”,即掺杂使假,含金量不足。于是,汉武帝又抓了一批反面典型,“王削县,侯免国”,一下子免去列侯一百零六人。从此,再没有人敢在酎金上缺斤少两、掺杂使假了。正因为如此,海昏侯墓出土的这批黄金,应该说是足金足额的。

 

  图7

  作为上币的黄金,只有“足金足额”才有最高的信用。这次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金饼,重量都在232.8克左右,估计是当时的一斤,折合现在的四两多。(图7)《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说,西汉时一斤折合今日248克。如果海昏侯墓出土的385枚金饼的重量都在232克左右,那么,西汉时的一斤很可能不是248克,而是232克。因为有一枚金饼上用墨书写着“……海昏侯臣贺……酎黄金……”。这些作为酎金的金饼是以海昏侯刘贺的身家性命作担保,一金就是一斤,不可能缺金少两。所以我推断汉时的一斤很可能就是232克,而一两则不到14.5克,五铢大约3克多。

  当时黄金与铜钱的兑换率是多少呢?史书上很少有明确的记载。据说币制改革时规定,每斤黄金当钱一万。也就是说,“一金”可抵一万个“汉五铢”。但后来从不见有任何兑换的记录,所以真实的兑换率在历史上始终是一个迷。我估计,那时的兑换率很可能不是固定的,黄金的价格相对稳定,而“汉五铢”价格会随着社会的动荡和经济的变化而上下浮动。有时候兑换率高,有时候兑换率低。这一点商人的感觉是最敏锐的,所以海昏侯刘贺的墓中不仅存放着大量的铜钱,还有大量的黄金。把黄金作为最重要的货币储备,便构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金本位的雏形。

  西汉是一个多金的时代。如果刘贺真的能够在皇帝的位置上长期执政,用金本位的理念管理全国的财政和金融,那么,当时社会的经济一定会在稳定的基础上更加繁荣,大量黄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流失,社会财富积累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当然,无情的历史是没有什么假设的。

  四、西汉货币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有人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200万枚“汉五铢”,一没有国号二没有年号,背面光板无字,因此可能是冥币,专门是祭祀用的。现在可以肯定,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历史上,“秦半两”和“汉五铢”都是一面有字,一面无字,(图8)没有国号和年号,这样使用时便可以跨越年代,甚至跨越国界。所以,出土的那200万枚“汉五铢”确是当时流通的法定货币。

 

  图8

  根据有关资料推算,从汉武帝到汉平帝的122年间,经过西汉七代帝王持续不断地努力,先后共铸造“汉五铢”280亿万余枚,平均每年铸造2.3亿枚,需要用铜料约110吨左右。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数字,反映了中国的经济那时已经非常强盛了。

  由于五铢钱具有统一铸造、制作精致、数量庞大等以往货币所不具备的特征,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最强势的货币。王莽篡权后改革币制,废五铢而发行什么“六泉十布”、“错金一刀平五千”很快就失败了。到了东汉仍然沿用西汉五铢钱。国家分裂时期的三国、魏、晋、南北朝,各国普遍使用的还是五铢钱。统一后的隋朝,也是使用五铢钱。一直到唐朝,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下令铸造“开元通宝”后,五铢钱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样算起来,“汉五铢”一共沿用了739年之久,成为我国历史上铸造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长寿钱”!

  “汉五铢”的推行和使用,使中国的货币实现了真正的统一,其历史意义十分重大而深远。首先,由于货币的统一,促进了货物的流通,实现了东西南北经济的交流,促使全国经济走向一体化。其次,由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的稳定,人们有了积累、贮藏和转移财富的手段,社会的富裕程度显著增加。再次,由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密切联系,政治上的某种分裂只能是短期的,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因此,统一的货币更加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凯风智见: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羊肉 

                    《凯风智见:说理论事总是从“土豆说起”   

                    《文史新说:是谁“镇压”了宫崎骏的偶像张光宇   

                    《文史新说:东京汴梁 城摞城背后的王朝更迭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