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芦鸣:《山海经》记载了人类最早海洋文明

作者:佚名 · 2016-06-25 来源:芦鸣工作室

  前几篇文章说到《南山经》开头以十天干的寓意来标注地球的十座山,《海外南经》以十二地支的果象来描写地球上的十二古国,其内容还延伸到了草木鸟兽等神怪之语及阴阳五行的原始概念。笔者同时也完成了《南山经》与《海外南经》之关键密码的破译,接下来就到《西山经》的第一座山钱来之山与《海外西经》第一国三身国。仔细想想,这又是两个难舍难分的“非常名”,且让笔者慢慢道来。

 

  研究《山海经》的人应该都了解,西汉时期领衔校订《山海经》这部奇书的刘歆,其在易经、数学、及天文学方面都有极深的造诣,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他能够将司马迁读了后也“不敢言”的《山海经》古书校订完成。而在刘歆之后到了晋朝才终于出现第一个对《山海经》作注的方士郭璞,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山海经》自问世开始(可能源自史前),除了校订这本书的刘歆团队可能比较了解真相外(但却有可能因政治及世界地理知识匮乏等原因而未敢详细解说),西汉前后的各朝各代依旧是无人系统破解过此书。或许在西汉之前有过民间流传的说法,但从郭璞(据说曾是易学大师)只为《山海经》怪癖字作注的的事实来看,《山海经》的真相被某些较了解的人有意隐瞒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比如,有“神机妙算”奇才的晋朝郭璞是不可能不知《山海经》里隐藏着易经与河图洛书的内容,可是他偏偏未给后人留下这方面的研究资料。真正为后人留下第一重要线索的反倒是大诗人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诗及之后的北宋欧阳修《读山海经》诗一首。(参看《山海经》世界地理与中国远古文明之笔者论文)

 

  陶渊明开头一句“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已经将《山海经》天文地理的头绪给点明了,而欧阳修开头一句“九鼎像九州,山经有遗载”则不仅对《山海经》古图下了定论,而且还将历来有争议的《山经》与《海经》不可分的阴阳关系点了出来:即所谓的《山经》之“遗载”内容,在《海经》里可以找到;“九州”与“九鼎”相通,显然与阴阳五行学说始祖周衍的大九州概念一致。也就是说,陶渊明与欧阳修他们对《山海经》的总体认识可能已经达至“天人合一”这一层。尤其是北宋时期,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已经大规模展开,中国商船已远航至东非与地中海,再加上唐朝的陆上丝绸之路所留下的大量欧亚大陆信息,欧阳修认同战国时期周衍的大九州(指全球)“异端学说”是完全顺理成章的。

  时至今日,当笔者发现《山海经》的根本除了用世界历史地理来解读外,别无他途可以说明其内容的广泛性及结构的完整性不是建立在全球和宇宙这个宏观视野的基础上的。用笔者一再强调的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宇宙观、地理观、人生观来说(统称天人合一观),《山海经》说的就是天理、地理和人理。

  关于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认识,他们用天干地支、黄道十二宫、天球地球赤道、河图洛书等来做了总结。以此为背景来解读和破解《山海经》的神秘路线,才有可能找到《山海经》众多的山与国之准确位置,并解读其中的远古信息。

 

  还记得上一篇结尾时说到的《海外南经》第十二国长臂国(暗示非洲东海岸线),而紧接《海外南经》的《海外西经》第一国三身国则被笔者定位在非洲最南端区域,是《海外西经》总共十国开始起步的第一站。这十个国家之十,也还是让笔者想到是否与十天干有关联性。根据笔者在《山海经探秘》一书中对这十国的定位,《海外西经》的路线是从南非好望角沿着西非与西欧海岸线一直到北冰洋的新地岛结束,这样的路线连起来恰好像一轮弯月(可代表阴),而《海外南经》十二国从肯尼亚出发按逆时针方向绕地球一周的路线连起来可视作圆形(可代表阳)。若从太阳系来说,人站在地球上方(北)往下(南)看,地球是按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而九大行星也全部都是按逆时针方向绕着太阳旋转的。初次走出非洲的人类是否像候鸟一样天然有种方向感,以至于他们曾经顺着地球旋转的定律,以及利用洋流与季风的规律早在几万年前即完成了环球之旅?笔者认为,《山海经》留下的就是这方面的证据。

 

  河图或者《易经》先天八卦的逻辑(1、2、3、4逆时针次序,5、6、7、8顺时针次序)的来头自然与行星旋转的方向有关,同时也适用于《山海经》的路线。按照现代科学基因族谱及考古学研究的结论,现代人类起源于非洲大裂谷区域,然后迁徙到全世界。如果要想对走出东非的人类迁徙路线做个假定,那么,《山海经》的路线就特别适合加以印证:《海经》第一条线是《海外南经》十二国的路线,既是一路向东再向北、西、南绕地球一周的海路,又与天道(逆时针旋转的轨道)的方向一致;第二条线是《海外西经》十国与《海外北经》九国及《海外东经》六国的路线,即一路向西(顺时针)再向北、东、南绕地球一周的海路。从这些迹象来看,智人早期的最有效交通工具非舟船或木筏类莫属。

  《海外经》用三十七国之数来合十天干之数(3+7=10),目的是要提醒海路与天道的关系,说明航海的方向与坐标全有赖于天道(天象)的指引。同时,《山海经.海外经》部分似乎记载了一个突然消失在海洋中的古文明世界。它们主要集中在全球的海岸、岛屿和三角洲地带,西方传说的亚特兰提斯与东方传说的夏朝恐怕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山海经》之所以语焉不详,就在于其故事恐怕来自远古的残存记忆,但好在其中的天文数理逻辑必须用数字表达,所以其结构还是非常的完整。

 

  知道了《山海经》的大背景(其中还包括:近以三万年前现代智人第三次走出非洲的人口大爆炸时代为依据;稍远则以十万年前智人首次走出非洲的路线为考量),解读《山海经》的“非常道”与“非常名”就不见得会难到天上去。

  有许多《山海经》研究者认为《山海经》非一时一人之作,还有些人认为《山海经》是一副支离破碎的世界地理历史画卷。然而,谁敢说古人在长臂国之后摆上三身国是随意为之的一笔呢?读过笔者上篇文章的人知道,所谓的长臂国之“长臂”实际还有“藏臂”的暗语(依据笔者的谐音解读法),“一个人把两个手臂藏起来,结果生出了三个身子”的故事,恐怕可以当作人类史上最早最短的志怪小说来读了!其实诸如此类的前后连贯列子在《山海经》里是不胜枚举的。比如:三首国之前一句的羿与凿齿的战争内容,阐明了二元思维的矛盾性,是一分为三哲学(三头人为代表)必然出现的前提。两只手伸得太长的长臂人,自然也是攀比太盛的商品社会的典型形象,而向西天(天道)取经的首要起点是三身国(与三首国相对应),强调的是三为首的三维空间概念,或者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阴阳三合概念。

 

  三位一体除了可以用来表示空间,实际上也可以用来表示过去、现在、未来的一维时间观。因此,三身国要表达的和三首国所代表的自然是不同的三位一体概念。在地理上,三首国代表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岛屿,而三身国则代表三面环海的非洲最南端陆地;在天理上,三身国代表了阴阳三合的哲学理念;在人理上,三身国表示一个人同时拥有的前世、现世、来世之身。这么看,三身国可能也是三世因果的最初来头!这样解读的另一个证据是《西山经》第一座山钱来之山(其地理位置在南非好望角)。

  钱来之山若以佛教的三世因果论来解读,完全与“前来之山”的含义相通。按三世因果的逻辑,现世之人拥有的钱财多少是由前世决定的,故所谓“钱来”与“前来”所要表达的根本是一样的意思。奇妙的是,钱来之山与好望角之义竟然那么的相配,你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的姓名学与测字术的来头恐怕和《山海经》一样源远流长。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凯风智见: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羊肉 

                    《凯风智见:说理论事总是从“土豆说起”   

                    《文史新说:是谁“镇压”了宫崎骏的偶像张光宇   

                    《文史新说:东京汴梁 城摞城背后的王朝更迭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