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如果教育部废止985 211 你能高兴得起来吗

作者:萧萧树 · 2016-07-05 来源:共识网

  对诸多屌丝大学毕业生而言,虽然这次教育部关于取消985和211转而另立“双一流”名目的发文尚未确凿,依旧带来某种希望:高校等级划分可能废止,似乎预示着就业上将会摆脱“出身论”,占比众多的草根大学的莘莘学子似乎有了盼头。

 

  废止985、211,你高兴得起来吗?

  其实,废止211和985的呼声多年来此起彼伏,而除了北上广之类国际大都市,就业市场的关注似乎已趋于淡化,这多少算一种经验上的成熟:即从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来看,“平凡的世界”中出来的学生也未必就是孬种。但对于那些自带光环的学生,天生优势或被消除,心中难免不快。但这都不是争论关键,一个“文胜于质”的名词的是否废止,改变不了什么。教育部再议废止,同时以杜撰的“双一流”取而代之,无非为了消除公众积年的诟病,试图给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的奔命打一剂强心针。

  但中国教育一直未能走向现代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从未实现过对自己命运的掌控。从上山下乡提倡“知识分子”向工农兵学习,到文革全面废止教育系统,直至改革时代通过大学扩招的方法以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教育被放在了什么样的位置呢?

  211和985的“大跃进”式定义,已经表明官僚话语掌控教育命运的实质。教育是一块肥肉,人人都想分而食之,而分羹的人们则如操刀屠夫。譬如高校的学科排名在教育部实施的是一刀切的方法,以学科前20%为划分优质学科标准,可获得资金、生源诸多优待,进而促成高校在操作层面形成“以课题论英雄”的风气,没有课题便没有经费,没有发言权。而这些课题,譬如前年社会学搞个“中国梦”来研究,马屁拍得恰到好处,便可动辄拿几百万资金,而河北科大的韩春雨先生要搞基因剪切,默默十年,能有多少资金支持呢?

  这成了211和985的考核标准,而九十年代末为扩大招生而大力提倡的“综合性大学”,(笔者就听亲历者讲述,大学合并与扩招后连宿舍都没有,很多学生挤到大通铺或租赁房中,可人们还是因为能上大学而开心。)为争一个211和985的名分以及其背后的教育资源,便将那些“拖后腿”的学科视为“后娘养的”,任其自生自灭倒是好的。大多没有资源的专家教授们拼命转型,转型是什么?是市场化,是抢饭吃。没有抢饭吃的导师就不会有炸死在导师作坊的雇佣工研究生,没有市场化的头脑,就拿不到一个教授的头衔。笔者就曾亲见:社会学成为为企业做调研报告的作坊,历史学培养出的多是办公室文秘。所谓“通识教育”或“素质教育”的美名,渐渐成了一个花架子。这样由少数人定性、一个标准裁决的教育恰又丧失了社会评估的可能性,更遑论市场检验。恐怕公众所注意的早已不是什么211或985或再次杜撰的什么美丽的名分之争,而是在大学纷纷朝这些目标奔命之中会存在多少“潜规则”,而其中运作又有多少需要学子们来买单?

  教育在国家建设中应处如何地位,恐怕每个人都有美好的言辞,我们小时候就是在“泥台子、土孩子”的环境中学会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句话的。可实际上,直至2013年,我们的教育经费比例才首次达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标准,这个标准恐怕不是为了一个口口声声自诩为悠久文明的国家而设定吧?《大学》开篇所言的“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早已被这些教育的掌控者抛掷九霄。想起郑也夫先生曾经批判,在北大竟然流行着要为经济发展设立学科的言论,不免震惊,这种以浅薄利益作价值观的思潮竟会出现在以研究高深学问为目标的学府,无疑是迎合了211、985身份的特征:官僚们所能看到的好处,便是目标,他们看到的是什么好处,我们心知肚明。

  谈论教育,无论怎么谈,都已不值得庆祝。屌丝大学的学子们无须欢欣也不必悲凉,关键问题不来自你们,而是你一旦进入到中国教育的体制,便成了“众生平等”的打工者,只不过是一个是否更“精致”一些的问题。教育只要依旧掌控在官僚系统之下,只要没有学术和行政的独立,妄谈现代化和世界级的大话。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清朝极品败家子之载澄  

                    《凯风智见:历史上那些“了不起”的羊肉 

                    《凯风智见:绿叶对根的情意——清廷之金朝崇敬    

                    《文史新说:鸡汤文勾兑成“迷魂汤”,你怎么看?    

                    《文史新说穿越·像古人一样过夏天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