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中国的“奥运会”怎么就这么好玩

作者:佚名 · 2016-09-26 来源:腾讯网

  2016年奥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相比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口号,中国古代体育竞技强调的是娱乐性、游戏性和仪式性。中国古代体育竞技项目一部分是从生产实践活动和军事战斗技能中转化而来,一部分是具有技击和保健特色的武术、养生活动。随着竞技项目的流传和推广,那些起初用于冷兵器军事力量、技能训练的体育竞技,许多也都演变成了节日庆典的表演项目和日常生活中的娱乐活动。

  一蹴而就——蹴鞠

 

  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蹴鞠明星:刘太公、高俅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早年曾是一位踢球高手,刘邦当了皇帝后,刘太公整天踢不着球十分郁闷。《西京杂记》记载:“高祖窃因左右问,(刘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刘邦于是在首都仿照刘太公的丰邑新建了一座城,并将刘太公的老邻居全都一起迁来,陪刘太公蹴鞠玩耍。

  北宋末年,苏轼小史高俅,因善蹴鞠,获宠于宋徽宗,后事枢密都承旨王铣,在《挥麈后录》中有详细记载。高俅却不是凭着善于蹴鞠名留千载,而主要是因为被写进《水浒传》作为主要反派人物广为人知。

  体育小百科

  蹴鞠:现代足球的起源

  足球是当今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体育运动之一,也是世界公认的第一大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世界杯期间的观看人数就高达20亿人次。2004年2月 4日,国际足联正式宣布:“虽然不 少国家认为自己是足球发源地,但历史学家以确切的证据表明,足球起源于中国的蹴鞠。”

  蹴鞠的源起与军事训练有密切的关系,《黄帝四经》中《十六经·正乱》 记载:“于是出其锵钺,奋其戎兵。黄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剥其革以为干候,使人射之,多中者赏。断其 发而建之天,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

  发展到汉代皇室,蹴鞠规模变得很大,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较为正规的蹴鞠比赛分为两队,双方各有12名队员参加,以踢进球门之球数的多少决定胜负。到了清代时期,蹴鞠又和溜冰结合在一起,出现了一种“冰上蹴鞠”的活动,玩时双方数十人分位而立,各有统礼,扎一彩球并将其抛起,众人群起而争,边滑边踢球,互相追逐嬉戏。

  两两相抵——角抵

 

  广场妙戏斗程材,才得天颜一笑开。角抵罢时还摆宴,卷班出殿戴花回。—南宋,杨万里《角抵》

  角抵明星:少室周、牛谈

  赵简子是晋国的中军元帅,他的戎右少室周就是一个善于徒手搏斗摔跤的能手。在古代,一辆战车上有3个甲士,中间的甲士是驾车的驭手,左面的执弓箭,右面的执戈矛。在元帅的战车上则只有旗鼓没有弓箭手,戎右就成为保卫将帅安全的武装卫士。平日少室周喜欢寻师访友切磋武艺,提高自己的摔跤技术。听闻晋阳城有一个叫牛谈的人摔跤本领高强,少室周到了晋阳便找到牛谈比赛摔跤,一连几场比赛,都是少室周输,于是便向赵简子推荐,把自己戎右的职位让给了牛谈。

  体育小百科

  从角抵到相扑再到摔跤

  相传在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的一次大 战中,蚩尤部落的人都在头上戴了假 角,“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 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角抵的最 早起源。《国语》记载春秋末年的晋 国已经有了角抵比赛。

  至秦汉时期角抵非常盛行,但是当时 的角抵已演变成一种带有一定表演成 分的游戏活动。晋代角抵出现了另一 名称“相扑”。到了唐代,相扑、角 抵两种名称并行,特点回归到赛力性 的竞技,并且大多在军中进行。

  宋末元初《文献通考》中记载,角抵作 为宫廷的娱乐活动,是各种表演节目的 压轴戏。摔跤手临上场前,左右军就擂 起大鼓;在急鼓声中,一个个赤裸上身 的壮士绕场而入,寻对扭摔;一交上 手,场外的观众就呐喊助威;分出了胜 负之后,观众欢呼,急鼓三通。

  宋代以后,民间相扑盛行于民间。 一类是正式决胜负的比赛,有“打 擂台”的性质,在《水浒传》第七十 四回“燕青智扑擎天柱”中有所描 写;另一类则是平日在瓦舍等场所里 进行,表演性更甚于竞争性。明代以 后“摔跤”这一名称开始出现,清代 朝廷甚至有专门机构管理一切相关事 宜,名为“善扑营”。

  力能扛鼎——举重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秦末,项羽《垓下歌》

  举重明星:孔子、孟贲等

  夏、商、周的传说中,就有许多以举重物闻名的大力士,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殷纣“能倒曳九牛,扶梁换柱”;有穷氏国君寒浞的儿子“能陆地行舟”。孔子这位“万世师表”也天生神力,在《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列子》中都记载:“孔子之劲,能招(通‘翘’)国门之关”。相传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官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乌获、任鄙、孟贲都是能力举千斤的人。因为力大无比乌获当上了将军,任鄙被封为汉中郡太守。秦国的国君武王也是一个大力士,年轻好胜,随秦军东征,到了周朝宗庙里看见许多大鼎,他就和孟贲举鼎比赛。结果因为力量不足,鼎掉下来砸断了膝盖骨,流血过多而死,年仅 23 岁。无辜的孟贲也因此获罪,甚至株连九族。

  体育小百科

  大力士的必经之路

  由于举重的器具的不同,举重也称“翘关”“扛鼎”“拓关”等。

  扛鼎即用手举鼎,与现代举重颇为近似。古人崇尚力量,从战国到汉代都以“扛鼎”作为举重训练的方法。鼎是古代用青铜铸造的一种炊具,同时也作为古代献祭的重要礼器,更成为国家政权和帝位的象征。

  翘关曾是中国古代最为普及的训练力量的活动之一,就是举城门上的大木门栓。晋以后,翘关的举重形式逐渐代替了扛鼎。春秋时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宽,木头门栓有几百斤重。举重者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然后举起。唐代时武则天就将“翘关”列为唐代武举的科目之一。

  唐代以后,举重的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到了宋代,出现了用石头制成的各种举重器械,《武林旧事》的记载中就出现了举石球、掇石墩。明、清两代进行武举的力量科目考试时,就用掇石替换了唐代的翘关。

  百步穿杨——射箭

 

  百步穿杨箭不移,养由堪教听弘规。身隆业著未知退,勿遣功名一旦隳。—唐末,周昙《春秋战国门苏厉》

  箭术明星:养由基

  《左传》记载,春秋楚国神箭手养由基,从小练射射术神准。在一次与晋国军队的作战中,他一箭射死了晋国大将魏锜,从而迫使晋军败退,楚国国君因此厚赏了他。当时楚军中还有一个神箭手,他不认为养由基的箭术能超过自己,便提出与养由基举行射箭比赛。一开始两人从百步之外向箭靶射箭,结果不分胜负。这时有人出了个主意,他在距离两位射手百步外的一棵杨树的一片叶子上画上红色,让他们两人比赛用箭射这片叶子。最后只有养由基射中了,“百步穿杨”便由此而来。

  体育小百科

  箭术:是竞技也是礼仪

  射箭行为出现在史前时代,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石镞,说明早四五千年以前弓箭就已出现,在周代箭术被列入教育内容之一,作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是一种竞技游戏,也是一种重要的礼仪。《礼记·内则》说“年十五学射御”,而且还要学习“五射”,即“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战国时期赵灵王提倡“胡服骑射”,把射箭和骑行结合在一起作为军事训练项目。而且射箭运动在古代不仅限于男子,女子也能参与,在乐府诗中就有这样的描写:“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那可逢。”唐代宫廷中的女子也能骑射,杜甫《哀江头》中就有“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的”的描写。可见射箭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也是一项日常娱乐活动。

  后来随着清代中后期西方火器的普及,射箭逐渐从军事领域退出,而演变成了纯粹竞技项目。

  剑拔弩张——击剑

 

  宝剑双蛟龙,雪花照芙蓉。精光射天地,雷腾不可冲。——唐代,李白《古风》

  剑术明星:越女

  《吴越春秋》就记载了广为人知的越女论剑的故事。越女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无名少女,从小喜欢击剑,全凭个人的悟性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剑术,后来为范蠡所识,邀请她担任军中的剑术教师。越女曾在勾践面前阐述她的击剑理论,提出神形相应、动静互制、长于变化,出奇制胜等观点,得到勾践的赏识和器重。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曾记,“女曰:‘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腾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来,不及法禁。纵横逆顺,直复不闻。斯道者,一人当百,百人当万。王欲试之,其验即见。’越王即加女号,号曰‘越女’。

  体育小百科

  剑:身份的象征

  殷商以前的剑,形极为短小,仅有短平茎,而无管筒。古人用此剑插腰,可割可刺,抵御匪寇与野兽。到了周代,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主要短兵器,士类必有之佩备。

  在东汉以后,剑逐渐退出战争武器的行列,更多地转向自卫防身、随身配饰。它的技巧性和防身健体功能,乃至佩戴以示身份的作用都在日益加强,而善于剑术的人也颇受人尊敬。

  佩剑、击剑和舞剑之风在元代受到极大的打击,元世祖中统四年(1263年)下诏各路,设立兵器制造局,凡私造私藏兵器者一概处死刑。后来还规定,凡汉人手执铁尺、手挝及有刃的刀剑。都要立即收缴,禁止民间佩刀剑。于是击剑、舞剑的活动于民间骤然消失。

  明清时期,剑术并入武术项目,成为健身的体育活动,剑也成了一种运动器具,而自春秋战国至唐宋时期的击剑与舞剑却渐渐消失。

  乘风破浪——竞渡

 

  竞渡仪式:祭祀与祈福

  竞渡在中国古代属于全民参与的运动娱乐,并且仅在特定节日期间举行,因此也并没有特别显著的龙舟高手的历史记载。

  龙船竞渡在中国不仅具备运动和娱乐因素,更有祈福仪式的含义。多数地区在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于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行船平安。闽南地区则前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此外,竞渡前还会有各种祭祀、纪念仪式举行,一般都是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这些仪式已很少见,但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庙时气氛很严肃,多是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也祝福竞渡参与者的平安。

  体育小百科

  竞渡 :纪念性的全民娱乐

  关于竞渡的起源有3种说法,一种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和曹娥,传说伍子胥因遭谗言诽谤,被吴王夫差命人抛于钱塘江波涛之中,有曹娥驾舟去救。后世竞渡遂划龙舟,作救伍员状以此为纪。而在《事物原始·端阳》则称竞渡源于纪念越王勾践。

  最广为人知的竞渡,便是五月初五端午时节龙舟纪念屈原。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投汨罗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端午时节龙舟竞渡,众船齐发是为了拯救屈原;在水上击鼓鸣锣,则是为了驱赶欲食屈尸的蛟龙。

  唐、宋、元、明、清各代帝皇,均有临水观看龙舟竞渡的娱乐。《旧唐书》 中记载穆宗 、敬宗均有“观竞渡”之事;《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皇帝于临水殿看金明池内龙舟列队布

  阵,争标竞渡作为娱乐,宋代张择端《金明池夺标图》即描绘此景;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阁观龙舟;清代则在圆明园的福海举行竞渡。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风口上起飞的猪》   

                  《凯风智见:礼物的炮灰——春秋战国的刺客们》    

                  《凯风智见:抗日战争起始日期为何要从1937年算起》   

                       《凯风智见:国本之争中的臣子与皇帝》   

                  《文史新说:“会盟”里的刀剑与沧桑》   

                  《文史新说:中秋的那一抹乡愁》   

                       《文史新说:中秋节 明月与诗酿成的乡愁》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