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原创】从《水浒传》说起:浅谈古代中国人民的肉食选择

作者:戴雨浓 · 2016-11-09 来源:凯风陕西

  (一)

  人类作为杂食动物,在物质富裕的今天,品种各异的肉食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必不可少,它能极大地满足人类的口舌之欲并提供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脂肪酸、无机盐和维生素。在古代,农业社会生产力落后,古人虽对肉食甘之如饴,但也不是随随便便能吃到的,下面笔者就带大家从《水浒传》中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吃肉的。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山东水泊梁山农民起义军的故事,活在元末明初时期,书中宋江死于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据作者施耐庵生活时期约有近二百年左右。但是考虑到北宋末年衣冠南渡,南宋“直把杭州作汴州”,保留了北宋大多的生活方式,再者元朝以游牧为本,国祚又不足一百年,对底层人民生活习俗改变并不大。因此施耐庵对两百年前的故事描写还是有据可依的。

  说起吃食,四大名著描述不一,三国几乎没有描写过;西游过于寒酸,不是瓜果,就是打点斋饭,想必吴承恩也不太清楚西域食品;红楼食物琳琅满目、名目繁多,除去菜品、主食、还有茶点、糕点等等,普通人看着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只有水浒最接地气,好汉只食酒肉,且只讲食材不论菜品,肉不讲清蒸红烧,酒不论花雕杜康。

  武松在景阳冈“三碗不过岗”店中大吃大喝

  水浒好汉在梁山上时不必多少,但凡打尖住店都会叫到“小二,来两斤熟牛肉,打一角酒来!”比如在二十二回“景阳冈武松打虎”中,武松来到谷阳县地面,看到酒家一间,上头写着三碗不过岗,“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店家去里面切出二斤熟牛肉,做一大盘子,将来放在武松面前……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来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筛了三碗酒。”不愧是行者武松,前后喝了十八碗酒,吃了四斤熟牛肉,既是吃喝也体现出英雄气概。但以今人眼光看来,这“肚”量着实让人咋舌,笔者认为除过剧情发展安排,为其后打虎作铺垫(毕竟不能让武松饥肠辘辘去打虎吧,这是以饭量估力量),还有就是这才刚到谷阳县地界,吃饱喝足才好赶路,而且牛肉这东西过这村就没这店了。再往后看,武松进了谷阳县后就没吃过牛肉,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地广人稀,牛是当时最大的生产资料,官府是禁止杀牛的,不管是否老弱病残,都在禁杀之列,只有自然死亡,或者病死的牛才可以剥皮售卖或者自己吃用。时代往上推,春秋战国时期,《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可见当时牛肉在肉食中地位相当高,诸侯都不一定能吃到牛肉。到了汉代,汉律规定“不得屠杀少齿”。汉律对私自杀牛的惩罚十分严厉,犯禁者诛,要给牛偿命。至唐宋,牛依被法律所保护,杀牛必须向官府申报同意,有据可依,北宋名臣包拯在天长县任县令时,有个农民叫刘全来报案说自家的牛被割了舌头,鲜血淋漓,包拯对他这牛舌被割,眼看就活不了多久了就说不如把这牛杀了吧,肉卖了钱我再资助些你可以再买一头牛。等这农民刚走,包公当即出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为确保春耕春种,保养好耕牛,严禁私自宰杀;如有病牛,须请牛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未经查验,擅自杀牛的,一律严惩不贷,一命抵一命.有举报杀牛者,官府赏银三百贯。第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违犯法令擅自宰杀耕牛。包拯猛然怒喝道:“大胆狂徒,为何先割牛舌,又来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恶还不从实招供。”李安一听,十分惊恐,只好招供,承认与刘全有私仇。由此可以看出宋朝对宰杀牛肉还是管控严格的。咱们回到水浒,也可以找到佐证,水浒通篇提供牛肉的地方只有乡野或黑店,比如史家庄、三碗不过岗、南山酒店、沧州草料场等。第三十七回“及时雨会神行太保”,江州城临街酒肆双方初次见面,李逵把戴宗和宋江碗中鱼吃精光,宋江问店小二再要两斤肉,“酒保道:‘小人这只卖羊肉,却没牛肉。要肥羊尽有。’李逵听了,便把鱼汁劈脸泼将去,淋那酒保一身。”可见正规酒店是不敢私卖牛肉的,七星聚义前,石碣村阮家兄弟被梁山泊汪伦绝了生计,吴用问:“如何官司不来捉他们?”阮小五道:“如今那官司一处处动擅便害百姓;但一声下乡村来,先把如百姓家养的猪羊鸡鹅尽都吃了,又要盘缠打发他……”看,官府鱼肉百姓,但也只吃猪羊鸡鹅,对牛却并不敢染指。梁山好汉喜吃牛肉恐怕也是书中艺术渲染大于实际,毕竟这时吃牛肉代表着打破封建禁锢。

  (二)

  既然吃牛肉不合当时法律,那么什么肉食才是古人的最终选择。“六畜”是古代人圈养的主要动物,吃牛、马必定触犯法令,咱们接着伴着《水浒传》看看剩下的羊、猪、狗、鸡。水浒通篇吃食,唯羊最多,好汉们走村过户少不得有羊肉招呼,从孔太公应客、穆弘招待直到辽国大张筵席,主菜莫不是羊。其实在古代,羊肉的地位一直比猪肉地位高,与水浒同时期的文学大家苏轼(高俅曾在苏轼门下作过小史,《水浒传》第一回也曾写过高俅经小苏学士推荐到王都太尉府)在京做官时“十年京国厌肥羜”,吃羊吃到腻味,但当他被下放到惠州监视居住的时候,仍然会被每个月一次的官廨杀羊所吸引。作为罪官他已经不能吃羊肉了,但弄一些羊骨头回去烤熟了吃也很解馋。咱们再说猪肉,早在先秦孔子就说:“君子不食溷豚”,更何况汉代后独尊儒术,猪肉的地位在古代一直很低。苏轼在《仇池笔录》中写道:“黄豚贱如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不仅富人不屑食用,连穷人都不喜欢吃。他自己戴罪之时,吃不到羊肉,就潜心用猪肉发明了“东坡肉”来替代“肥羜”。《水浒传》中,大家关于猪肉印象最深的段落莫过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借口要十斤肥肉、十斤瘦肉、十斤软骨来惩治郑屠户,故事由此走向高潮。但此后,书中对猪的描述都以整只来计,远不如描述羊肉具体。《水浒传》一书中共写有宋帝五位,其中宋神宗在位时,开封御膳房年耗“羊肉43万4463斤4两、猪肉4131斤”,猪肉在皇宫中用度尚不及羊肉零头,可见当时人们对羊肉的喜爱,至于西门庆听闻潘金莲已嫁给武大郎时“叫起苦来,说道‘好块羊肉,怎地落在狗口里!’”

  高俅与苏学士(央视《水浒传》电视剧截图)

  说到狗,《水浒传》中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第三回)前有一段颇为传神的描述:“……智深猛闻得一阵肉香,走出空地上看时,只见墙边砂锅里煮着一支狗在那里……那庄家连忙取半支熟狗肉,捣些蒜泥,将来放在智深面前。智深大喜,用手扯那狗肉蘸着蒜泥吃,一连又吃了十来碗酒。吃得口滑,那里肯住。庄家都呆了,叫道:和尚只恁地罢!……”。与今时不同,狗肉在古代可以说是大行其道。当时狗的主要用途有三个方面,“一曰守犬,守御田舍;二曰田犬,田猎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厨庶羞用。”(卫湜《礼记集说》)也就是说,狗的地位仅次于牛肉和羊肉,跟猪肉差不多。有诗云“仗义每多屠狗辈”,可见杀狗卖肉在当时是一项专门的职业,高渐离、樊哙都是以此出身。狗肉地位始终不及羊肉,挂羊头买狗肉(宋·释惟白《续传灯录》第31卷:“悬羊头,卖狗肉,知它有甚凭据。”)本意就是说以狗肉冒充羊肉贩卖,以次充好。其实,狗肉在水浒时期被禁过一段时间,徽宗时期,官员范致虚上书称:“京师有以屠狗为业者,宜行禁止。”就是说要禁止狗肉产业,为什么呢,“十二宫神,狗居戌位,为陛下本命”,狗是十二生肖,徽宗属狗,所以天下人都不能杀狗、吃狗。亡国之君徽宗当即下令“因降指挥,禁天下杀狗”,并对范致虚“赏钱至两万”。朝廷突然开始禁止食狗肉,不但妨碍了市民的生活所需,毕竟普通群众买不起羊肉,而狗肉又非常低廉,也侵犯了经营狗肉的商户的利益。所以当时的舆论都在反对“禁狗令”。京师的太学生带头抗议:“朝廷事事绍述熙丰,神宗生戊子年,而当年未闻禁畜猫也。”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说宋徽宗事事以继承父皇宋神宗的志业相标榜,神宗皇帝生于戊子年,属鼠,但从未听说当年禁止民间养猫。最后实行不到几年,便不了了之。鸡在《水浒传》中出现次数甚多,原因无他,古代基本家家户户都要养几只鸡,并不为吃,鸡是鸟类里唯一不用受精就可以产蛋的,而且在产卵期可以稳定生产,每天一颗,这就让鸡有了一定的经济投资价值,虽然期利低,但好在投资门槛低,回报稳定、长久。《水浒传》中时迁伙同杨雄、石秀上梁山在祝家庄偷了只鸡吃,别店家发现,“杨秀道:‘不要争。直几钱,赔了你便罢。’店小二道:‘我的是报晓鸡,店内少他不得。你便赔我十两银子也不济,只要还我鸡!’”(第四十五回)。可见普通老百姓只有在节日、会客时才会吃鸡。

  时迁祝家庄偷鸡(央视《水浒传》电视剧截图)

  (另)

  讲到这里,咱们说水浒又说肉,就不能不提“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的十字坡黑店。第二十六回,武松与官差进店打尖,被孙二娘用蒙汗药放倒,抬到后厨……“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那两个瘦蛮子只好做水牛肉卖。扛进去先开剥这厮用!”,看,仗着一般人尝不到牛肉,用牛肉的幌子来哄骗广大群众。待武松与张青相识后,“张青便引武松到人肉作坊里;看时,见壁上绷着几张人皮,梁上吊着五七条人腿。见那两个公人,一颠一倒,挺着在剥人凳上。”看到这里,恐怖荒诞的画面感扑面而来。其实水浒中吃人的场景并不少见,矮脚虎王英的小喽喽在清风山抓到宋江,要将他的心剖出来做醒酒汤;林冲雪夜上梁山前,朱贵不无自豪地向林冲介绍自己的店铺:“山寨里教小弟在此间开酒店为名,专一探听往来客商经过。但有财帛者,便去山寨里报知。但是孤单客人到此,无财帛的放他过去;有财帛的来到这里,轻财蒙汗药麻翻,重则登时结果,将精肉片为羓子,肥肉煎油点灯。”,好汉里直接描述食人最多是则是李逵,江州法场后众好汉欲杀黄文炳,李逵便“把尖刀先从腿上割起。拣好的,就当面炭火上炙来下酒,割一块,炙一块。无片时,割了黄文炳,李逵方把刀割开胸膛,取出心肝,把来与众好汉看醒酒汤”。还有李逵在杀了李鬼后“拔出腰刀,便去李鬼腿上割下两块肉来,把些水洗净了,灶里抓些炭火来便烧”。为何施耐庵如此多的描写食人情景,其实古代食人情景并不少见。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的军队,被安禄山的军队包围在睢阳。死守睢阳近一年,东西都吃光了,战马、老鼠、麻雀等等都吃光了。张巡竟把他的小妾杀作军粮。于是,大家开始人。全睢阳城一共有六万人,最后被安禄山军队攻破的时候,只剩下四百人了。宋江“敢笑不丈夫”的黄巢,起兵之时,“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 (《资治通鉴》第二二五卷)。再说,施耐庵成《水浒》于元末明初,正值兵乱,“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 《南村辍耕录》),其状不可谓不怖。施耐庵深知兵祸战乱造成民间疾苦,写下其状,以警后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