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官员标配的乌纱帽 最初是用遮挡京城风沙

作者:华梅 · 2016-12-12 来源:天津日报

 

  徐光启像(明代)

  或许因为乌纱帽至今还作为官员的代称,因此人们谈论起来乐此不疲,屡屡见于报端。可是关心的人多了,说法也就五花八门,尤其是乌纱帽源于何物,更是说什么的都有。

  前不久,又有人说乌纱帽的出现,是因唐宋间京城风沙很大,于是有人发明了用皂纱遮面的帽子,云云。那么,果真如此吗?

  先说皂纱遮面,有一种从头上垂至脚面的大围巾,唐初时多为女性戴,这在《朝鲜服饰——李朝时代之服饰图鉴》中有形象资料,名叫幂?(mì lí),五代后唐马缟著《中华古今注》中,专有一段写“幂?”,说是“唐武德贞观年中,宫人骑马多著幂?,而全身障蔽。至永徽年中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渐为浅露。……其幂?之象,类今之方巾,全身障蔽,缯帛为之……开元初,宫人马上著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再参考《旧唐书·舆服志》等古籍,所记:“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这就很清楚了,今人说因长安、汴梁常年弥漫风沙,而以皂纱遮面成为乌纱帽的前身不是很准确。即使说官员戴席帽和裁帽,也都指的是垂下的纱,而非帽子本身。再一点清楚的是,这种遮面大围巾主要是为女性戴用,后来大唐越来越开放,遂出现了帷帽,帷帽也是帽檐一圈下垂有纱。这种帽产生于隋,唐初一度被废,高宗时又重兴起,取代了幂?。据多部古籍记载,这种遮风沙的帽子是从西北、东北民族传来,即“发自戎夷”。

  再来说男性遮风沙用什么帽子呢?宋代士庶男子出行时有一种形似斗笠的首服,也四周垂帽裙,名叫“衫帽”。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三十六记:“宋之衫帽,犹唐之帷帽幂?也。”看来这基本上是一码事。从造型到用途以至兴起时间来分析,都与官员的乌纱帽没有什么关系。

  有文章援引古文献,说五代时开始命御史服裁帽,宋太宗淳化初年,又命公卿都戴这种帽子,即“皆服之”,并由此推断就从这使得官员戴起乌纱帽。同时还引申为恶劣天气,促使宫廷规定官员在京城中往来必须佩戴席帽、裁帽(裁帽垂纱比席帽垂纱少围一半),从而体现出皇帝对百官的厚爱。这样分析有点遭遇雾霾的意思了,今人想象得好温情。

  乌纱帽,说的是黑色纱绢做成的首服本体,不是垂下的纱质帽裙。因此,应从黑色纱绢裹头说起,不是遮面。

  乌纱帽起源应溯至汉代幅巾,当时人以皂绢三尺裹发,缀有四带,两带垂在脑后,两带反系头上,令曲折附项,因此被称为“折上巾”等。北周武帝时做些改进,叫做“幞头”。《资治通鉴》里称其为“以皂纱全幅向后襆发……”隋代时开始用桐木为骨子,这样既能使顶子高起,又能方便戴用和摘下,同时使得唐代时幞头成为男子通用首服,且可随意改变样式。后垂两带的幞头为“软脚”,中晚唐时在后两带之内放入铁丝竹篾为骨,这样便出现了硬脚幞头。宋代时以藤或草编成内壳,这种内装固定物自隋即被称为巾子。外罩黑纱用漆水涂过,后因漆纱越来越坚硬,也就不需要籘子内壳了。而且,原来下垂或上翘的两脚向两侧伸直,被称作直脚幞头。宋中期以后,两脚愈益长直。《宋史·舆服志》写到幞头时说“……平拖两脚,以铁为之”,并强调是“国朝之制”。这就是明代官员乌纱帽的前期过程。

  再说,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有纱帽,分白纱、乌纱两种,《北齐书》中曾记天子戴纱帽。唐张籍有诗云:“黑纱方帽君边得,称对山前坐竹床。”怎么能说是因宋都城风沙大而引发乌纱帽呢?

  如今还有人说是由“重戴”导致官员戴乌纱帽。我们可以看看“重戴”。这是一种先裹头巾再加官帽的戴法,唐宋时期在文官、士人中流行。《宋史·舆服志》则有详细记载。可能是因为“诏两省及尚书省五品以上皆重戴,枢密三司使、副则不”等有关官职的规定,致使今人将重戴与乌纱帽联系起来。其实,还有另外一种关于重戴的规定,与其打不打伞有关系,这些也与乌纱帽连在一起吗?如果这样说的话,在车骑服御制度中类似的规定很多。不能现在知道乌纱帽,就什么都与乌纱帽扯到一起。如果想认真研究,恐怕一篇博士论文的篇幅都不多。

  当然,21世纪的人说11世纪的服饰,谁也不是亲历者。况且历代的记录和注疏很多,有许多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我们查阅尽可能多的文献,从中梳理出一个梗概。学术研究允许诸家各有一说,只可惜今日很多人不是在搞研究。服饰是个很严肃的话题,不仅被留在岩画、彩陶、木俑、绘画上,同时还有大量的古籍牵涉到服饰。乌纱帽是实实在在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古代服饰,容不得瞎猜。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凯风智见:万历首辅张居正和他的“楚党”》  

《凯风智见:归根的惆怅 嘉靖与他的故乡》  

《凯风智见: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静默与荒诞中走出的八百年卫国》  

《文史新说:英雄?小人?曹操的多面人生》  

《文史新说:邪恶VS不屈——西方与拉美的恩怨情仇》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