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古代谁最爱看流星雨:福祸都由他们说了算

作者:张惟捷 · 2016-12-14 来源:澎湃新闻网

  犹记21世纪初,天团“F4”主演的偶像剧《流星花园》红遍两岸,尤其是他们一曲《流星雨》更是席卷大江南北,曲调悠扬,脍炙人口,打动无数少男少女心,凡我们这年岁的人大多能哼上两句,顺便想象真有那泪滴落在我肩膀时该是如何的梦幻温存。虽然这首曲子琅琅上口,名句“流星雨落在这地球上”听来浪漫,其实真相是,人们肉眼见到的流星大多只是星屑于大气层中燃烧产生的剧烈光痕而已,若地球运行于轨道上遭遇了彗星遗留的星尘,光与热的摩擦产生较大规模的流星雨,绝大部分的星屑将在坠地前燃烧殆尽,真正能以固体型态落地的例子可说绝无仅有。

  即便如此,这种不常见的天文现象几千年来显然早已引起人类的高度关注,试想,对于一位长期监看星空,熟知正常天体运行规则的史官而言,无法预测、形式华丽的一场偶现流星雨必将带给他强烈的知觉刺激(人类能够准确预测流星雨至少要等到19-20世纪之交),于赞叹造物神奇之余,随之而来的或许更多是某种戒惧疑虑――毕竟相对于习知的天文知识而言,不可预测就是反常,反应到人事,就意味着祸福难测。

  从中国古籍中来看,对流星雨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古本《竹书纪年》的这段文字:

  帝癸十五年,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

  在帝癸(夏桀)十五年曾发生过“行星不循常轨杂行,夜晚如落雨一般陨下流星”的异象,类似的记载也见于《左传》:

  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

  这件事发生在鲁庄公七年(前687年),在四月辛卯的夜半,如雨般的“星陨”发生了,这景况显然不是偶见的一两颗流星可比,可以说是流星雨的大爆发,所以史官尽责地将其记录下来,以作为未来灾异禨祥发生时的参考。从这两条材料以后,历朝历代的《天官书》、《天文志》对流星雨的记载逐渐增多,形成了古代天文观测史的重要成分之一。而在性质上同样与禨祥祸福有关,放眼甲骨卜辞中,是否也存在着相关的材料呢?答案是:有的,证据确实存在,不过早期并不为人所知;为何如此?以下略作解释。

  我们知道,甲骨文以契刻于龟甲兽骨之上而得名,这些龟甲兽骨就材质而言较为坚硬,至少在当下使用时并没有易碎的疑虑,因此倘若环境允许,庋藏得当,数千年后出土仍能大体保持原初模样,不会有不合理的破损,这点可以1991年出土的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作为例证,如下图所示:

 

  这是花园庄东地该甲骨坑揭出的第14层龟版,可以看到,他们的保存情况都非常良好,基本上没有明显可见的碎裂存在,这实在是考古学家与我们古文字学者梦寐以求的保存境界。可惜的是,除了这些近几十年透过科学手段挖掘出的甲骨外,现存的其他大量且重要的甲骨多数都残破碎断,往往可见一版大龟碎成近百片碎甲,亟待复原缀合。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私人盗掘,缺乏对文物的细致照料外,最主要还是由于百年来中国内外交迫,军阀混战,加以日军侵华,使得大量原本较为完整的甲骨在颠沛流离中断裂、粉碎,甚至从此消失人间。关于这点,笔者将有另文专门谈谈。

  以下这组牛肩胛骨暗藏了中国上古流星雨的最早线索。最初这组胛骨分裂为三块,被收藏在两个不同的单位,数十年来无人得知他们彼此原是同属一版,胛骨上的卜辞也残碎不能通读,也因此形成了理解上的障碍。直到近年来,透过学者的持续努力,幸运地将它复原到大致可读的地步,如下图所示:

 

  经过学者缀合复原的牛肩胛骨。《合集》17282、6017两版旧拓均藏于天津博物馆;《合集》16124藏北京首都图书馆。

  从拓片可以看到,透过缀合这三片可以还原成一个整体(由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的刘影研究员与政治大学的林宏明教授接力缀合复原),过去分别残断导致无法卒读,而现在获得了复原,虽然其面积仍不足整体肩胛骨的三分之一,学者们已有十足把握做出可信的解读。这段卜辞文例直下左行(和传统繁体直行写读习惯一致),保留了三列,先作严格释文如下:

  ……戠于东……有戠,不吉。三日庚申夕(向)[辛酉允有]戠于东,晶(星)率西。

  其现代白话语译指的是:

  ( 贞卜后,得到的兆示显示)将产生某种异象,并不吉利。果然,三天后的庚申那天夜半,时辰进入辛酉日当时,东方的天空发生罕见异象,是众星皆向西方移动过去了。

  “晶”字,即后世“星”的初文,这里刻写成四个方框,也有写作三个方框类似“品”字的例子,都是天上星辰的直观象形;有趣的是,商代卜辞中在“晶”之外附加“生”字注音的“星”字,绝大多数都是用作同音的假借字,表达天气好的“晴”这个词。至于从日从青的“晴”字,则是后起的形声字。

  卜辞中记录应验后的天象,是“有戠于东”,这个“戠”字像敲入土的木樴(木桩一类器物),是最近几年由复旦大学的陈剑教授考释出来的,在卜辞中假借它的音近,可读为“异”,表达的是乖违、异常之意,甲骨文里“有异于东∕西∕南∕北”往往与天象有关。而什么是“星率西”呢?“星”是星体,“率”表达“全都”、“悉皆”的概念,是个范围副词。“西”的字形是个鸟巢,在这里名动相因,当作动词用。三字结合成一个短语,也就表达出众星西流的意涵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得知,东方天空产生了某种异变,发生了“星率西”的事件。

 

  流星雨示意图

  除了众星率皆西流的异象较为罕见,引起了史官的关注之外,这里还有几个细节可以注意,首先透过现代天文学知识可知,“在同一天中,流星出现的概率以黎明前为最大,傍晚时为最小,即下半夜的流星比上半夜多”(余明:《流星雨观测及其研究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1卷第3期[2005年6月])。这符合卜辞注明“庚申夕向辛酉”的夜半时间点,这条卜辞中的“向”表示“通往”之意,作为连接词,是复旦大学裘锡圭教授的著名考释成果,虽然在考释上算是高难度的一个字,不过显然不在裘先生话下。此外,在地面观测者的眼中,这些星体是自东方往西方奔流的,“有戠(异)于东”一句很可能即暗示了西流星体的可视初始发生点,这在现代天文学里称之为“辐射点”。首都师范大学王子杨研究员针对这组卜辞做了完整探究,他指出:

  按照今天我们对流星雨的认识,流星流向跟辐射点的方位有关系。众多流星体都是由一个辐射点发出的,当辐射点在观测者的东方周天时,对于观测者而言,流星就都向西流动。当辐射点正好位于观测者的头顶周天时,观测者看到的流星流向则是四面八方。……发生流星雨的辐射点当在东方周天,有的天文学者根据这一点,结合发生时间,大致可以推定是哪个星座的流星雨。

  由这些文字证据看来,这一版卜辞显然就是现代定义下的流星雨。而这也取代传世纸上文献成为最早的中国流星雨可信记录(大约距今三千三百年),作为历史证据,对古代天文学史研究的推进实在大有帮助。 当时的史官尽责地把占卜的细节记载下来(由于牛骨上半部残缺,已经不知进行这次贞卜的起因为何),并认定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不过有趣的是,今天在流行文化的广泛影响下,流星雨似乎赋有了一层浪漫的爱情因素,早已不再带有任何负面意涵。未来若有机会不妨想想,你牵着情人在夜中漫步,此刻抬头所见,和上古史官所惊见的,很可能都是同一群流星,例如前引《左传》的那场记录其实就是每年4月发生一次的天琴座流星雨。无论地球上的人们对它的诠释如何不同,它总是古今如一守约,虽说倏忽即逝却又亘古不变,想来倒挺有意思。

更多精彩: 《凯风智见:朱纨之死与嘉靖海禁实相》  

《凯风智见:万历首辅张居正和他的“楚党”》  

《凯风智见:归根的惆怅 嘉靖与他的故乡》  

《凯风智见: 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文史新说:穿越古代去买房》  

《文史新说:静默与荒诞中走出的八百年卫国》  

《文史新说:英雄?小人?曹操的多面人生》  

《文史新说:邪恶VS不屈——西方与拉美的恩怨情仇》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